我国的传统饮食素来讲究"不食不食",讲的是吃东西要顺应时令,吃在当季。
然而,在当今的种植栽培技术和全球化物流运输加持下,我们得以跨越时节和地理限制,享用到各色佳肴。即便如此,洪山菜薹这一味性子骄矜的美食,仍然只能为部分人享用。
盛唐时期,洪山菜薹就声明在外,历来是湖北本地向皇上进贡的特产,有"金殿玉菜"的美名。民国初年,黎元洪赴北京出任副总统,每逢冬天,必差遣专人到洪山来用铁路运菜入京。与一骑红尘妃子笑,马不停蹄送荔枝遥遥相呼,不可小觑吃货的决心。
在湖北特色中,能与武昌鱼齐名的,大概也只有洪山菜薹了,这种蔬菜因其原产于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一带得名。与湖北省同纬度的地区基本上都可以产红菜薹,但奇巧的是只要离了这块地,出产的菜薹不仅颜色发生了变化,连口味也大打折扣。
地道的洪山菜薹,状若油菜,可长到半米多长,顶端带鹅黄菜花,通体亮紫色。薹杆上细下粗,呈喇叭形,肥硕粗壮,用手可轻松掐断,截面水润饱满,无空心。且只在每年入冬,11月到次年的3月初限时供应。
洪山菜薹对生长环境极为挑剔。清代的地方志里写道,洪山菜薹只能产于"洪山宝通寺至卓刀泉九岭十八凹"中;还有个说法是"塔影钟声映紫松",紫松指的就是洪山菜薹,即只有身处洪山宝塔塔影之下,且能听到洪山宝通寺钟声的菜薹才算是正宗的洪山菜薹。
如此局促金贵的地盘自然是无法满足大众之需的,更何况这"九岭十八凹"早已演变为商业区,只在宝通禅寺内和"九岭"中的石牌岭一带,还保留着不足百亩的种植区,年产量不到3万斤,寻常百姓家极难将"塔影钟声"的原产地洪山菜薹纳入日常饮食。洪山菜薹的保护区域也早已扩展到了周边临近的乡镇,味道虽较之原产地稍有逊色,但胜在产量大、价格便宜,能走上普通市民的餐桌。
新鲜采摘的菜薹可炒或者凉拌来吃,特别是腊肉炒菜薹,简直深入人心。"冬至前后,腌鱼腌肉",将腌好的腊肉切薄片,放锅中煸炒出油飘香,然后捞出。再将手折成寸长的菜薹下锅开大火快炒,最后再投入腊肉一同炒制出锅。吃时菜薹鲜嫩香脆,回味还有一丝甘甜,融合了腊肉的醇香和丰润。
快过年了,在年夜饭的菜单上,要不要加上这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