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第二回“悟彻菩提真妙理 断魔归本合元神”告诉我们两个道理:一是成大事者可不拘小节,但必须聪慧灵敏有悟性;二是通过学习必须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独特的技能手艺才能安身立命。
话说悟空跟随菩提祖师学习,既有磨炼心性劳筋骨的杂活,也有高深的道行,经过多年修炼研习精进有加,但如果只是学理论,没有七十二变、筋斗云这些绝活,在日后的取经路上是不可能有技艺保障的;如果没有聪慧灵敏的悟性,不能领会祖师将他“头上打了三下,倒背着手,走入里面,将中门关了”的玄机,也就学不到夜半时分师傅口授的妙诀等绝学。
学习的终极目的是要应用,悟空第一次检验学习成果是下山收拾掉了抢占花果山多年的水脏洞混世魔王。这次首战大获全胜,巩固了悟空在花果山的威信和领导地位,猴子猴孙们奉承不已,合家欢乐。可见不论在人间还是“猴间”,许多人情世故的道理都是通用的,适当地恭维和赞扬都十分必要且效果良好。
美猴王衣锦还乡荣归故里,剿除水脏洞混世魔王,扫清了统治花果山的障碍,进一步提升巩固了自己的领导地位,可谓“惠风和畅、风调雨顺”,接下来悟空就可以一步步实施他的抱负了。
话说2016年高考语文试卷第一题:这道现代文阅读题引用的是格非的《塞壬的歌声》片段,摘引其中一小段,原文写道:“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但故事不等于小说,小说家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经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小说中的故事可以来自想象,小说家并不单纯转述故事,他是在从事故事的制作和生产,有深思熟虑的讲述目的。”
我觉得这道题目够深刻够专业的,既涉及中文专业更涉及文学评论,姑且不说题目难易程度如何,单单我把这篇现代文阅读清楚就费了好久的功夫,别说那些没有什么社会人生经验的高中生了,在那么有限的时间段里,要想答好这3道分值9分的试题,只有靠一定的文学积累和应试教育的技巧了。
言归正传,之所以拿这事做引子,我想说明以格非的这段专业评论来对待史上的小说家还是合适的,包括《西游记》的作者(现在都沿袭胡适和鲁迅的研究结果说是明代吴承恩写的,但大家可以查阅一下,几百年来说法纷纭一直存在争议的。这个话题以后慢慢专聊)。我一直觉得能写童话、寓言和魔幻小说的都是顶尖高手,因为他们悟透不说透,换种方式读世界。比如《皇帝的新装》,它蕴含的思想和哲理仅仅是给孩子们读的吗?再比如《西游记》,绝不仅仅是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惊险有趣故事。
如今挖掘《西游记》商业价值的案例和作品比比皆是,且都大获成功,它由此成为一个包赚不赔的IP大金库。从周星驰的“大话”系列到“西游记之…”,从电视剧到动画片网游,从书籍到歌曲到文学衍生作品等等,多如牛毛,但也一地鸡毛,反映出的大多是恶搞、戏说、穿越或无厘头的喜感。如果要推荐可以一读的,吴闲云的《煮酒探西游》算一部有些思索价值的,虽然他从数据研究的角度得出的类似学术成果有些滑稽,但至少不愚弄众生的智商。
第三回“四海千山皆拱伏 九幽十类尽除名”中,展现给我们的只是一个世俗的悟空,他的人生追求境界还仅停留在占山为王、衣食无忧、长生不老、出名得利、加官进爵上,即使他频繁行乐千山云游结交的包括牛魔王在内七弟兄,也透出“苟富贵,勿相忘”的味道。你说,这是悟空的思想境界不够还是作者笔下映射的那个时代的通病?作者以他的所见所闻加上想象力,从这个得道的猴族精英身上发生演变的事情,想告诉世人什么“深思熟虑的讲述目的”呢?
悟空像李云龙一样狡猾而匪气十足地从傲来国“借”来了兵器,从龙宫“借”宝,手里有了硬通货无人敢惹被尊为山大王,受贡收粮,就连阴曹地府的生死簿上都划去了他的名字,确保长生不老,实在是无比惬意成功的生活啊!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悟空接下来就要追求“自我实现”及更高层次的需求了,不料此事惊动了天庭统治者玉皇大帝,究竟这个大老板向悟空抛来的“任命邀请”是橄榄枝呢,还是毒药呢?
——下次再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