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于报生
林州市老干部大学文学创作班在庆祝建国70周年前夕开班,简朴而又隆重的开班仪式给我打了一针兴奋剂。特聘教授陈才生开讲第一课《文学之元》“久旱逢甘霖”般地注入心田,让我在文学的迷途中有了些“悟”的感知。又因教授讲课时列举了涉及到我的一个故事,竟点燃了我的写作激情,也就有了我的这篇《情满齐家》。
灵感在激动中迸发
与陈才生教授相约,几位文友探访齐家村之行,有两个场景让我非常激动。
第一个场景:
山清气爽,一路欢笑,峰回路转,进入齐家。我们穿行在青石铺就、幽深寂静的小巷。正看得入神,听巷里有人声传来,见一位老乡拿着打气筒走出。问询中,得知老人叫齐黑喜,准备套毛驴车下地,见我们过来,热情地引到自家院里。
我向老齐打听村里干部的情况,老齐反问:“你是谁?咋认得他们?”陈教授笑道:“这是当年咱乡里的于书记。”老齐眼睛一亮:“于报生!”当即紧张地手搓打气筒急问,“你就是那个骑自行车来俺村下乡的于镇长?”
老齐的追问,让我愕然!离开镇里工作这么多年,一位普普通通的老农还能立时想开我、念叼我。多么可亲可敬的老乡呀,本应该做到且微不足道的骑车下乡的小事,到现在他们还记在心里!这一刻,激动的泪水禁不住地顺流而下。
第二个场景:
我们来到村北道口的石狮前,忽有一辆电动三轮驶过,只听紧急刹车声响,从车上跳下一位年纪稍长的老者,大声喊:“于镇长!”我转身一看,原来是当年的村支书齐用锁,两双手紧紧握在一起。用锁埋怨:“怎么来了也不打声招呼!”我说:“我们就是来看看,不想打扰你们。”用锁热情地把我们邀请到自己家里,喊上老伴,倒上茶水,端上新摘的鲜果,他高兴地说:“于镇长,咱们当年制定的规划,早已实现了。”说完似乎觉得不妥,马上又向大家解释说:“不好意思,叫于镇长顺口了,后来也就一直改不过口来,不过总觉得还是叫镇长亲切。”一个紧刹车,一声“于镇长”,我感动的那根神经又一阵强烈地跳动。
离开齐家返程,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给作家志勇说:“虽然我今天很受感动,但在你们几个文学大家面前,我是不敢动笔的。”
8月28日,陈才生教授的《齐家村记》发表,文友们赞叹不已。
9月4日,林州市老干部大学向陈教授颁发特聘客座教授证书,文学创作班开讲。陈教授娓娓道来《文学之元》,学员们频频点头雅声静听。
“人的思想境界越高,在作品中体现的精神性和使命感越强烈,对社会人生的作用也越大。”陈教授讲到此,列举了一例,他说:“我的一位好友,是博士教授,读了我写的《齐家村记》后感慨地说,我的这篇文章让他改变了对基层领导干部原来的看法和观念。”
次日凌晨4点,我回味着陈教授的的话语,回想着齐家之行,沒有想到骑车下乡这样一件小事竟能激起涟漪,引起共鸣!灵感瞬间在脑海里滚动,翻身起床,一个“感动的滋味”的命题跃然纸上。
主题在修改中深化
我是个易动感情的人,当写出“感动的滋味”这个命题时,写作的激情似潮水般的涌动。当时的感觉是,平生真正让我能触及灵魂地体验到感动滋味的,竟是这一次齐家之行。于是,我用整一天的时间,我一气呵成了这篇文章的初稿。
第一稿的主题重点突出了“感动”。一是接到慕名已久的陈教授的相约,“感动的滋味飘然袭之。”二是老农齐黑喜脱口说出我的名字,并记得我是骑车下乡的于镇长,我“感动的泪水顺流而下。”三是老支书的一个急刹车、一声“于镇长”,又一个叫“于镇长顺口”的解释,我“激动地还原着当年的情景。”
文章初稿发给远在外地工作的儿子看。儿子对初稿作了些修改并提出了他的看法:“看后我也很感动,但文章应以与齐家老农和齐家变化为主题,其它尽量略写。”
我又用一天时间对文章作了大的修改,标题改为“再回齐家村”,并在“滋味"上润笔。在文章结尾这样写道:“我被感动的滋味愈来愈浓,我闻到了花椒和香椿的奇香,闻到大山和土地的泥香,闻到了传统古村落石头的清香,闻到了山村农家乐里的饭香……”
完成第二稿后,我让爱人看。因我当初写作时,她都是我的第一读者,时间久了,也就感觉疲了,:“天天费神耗力不顾身体,知道没啥看头,不看!”
正在这时,儿子打来电话说,看了第二稿觉得改得好,又给他妈说:“我爸写这篇值得一看。”爱人听儿子的话,拿起稿子认真地读了起来。看后表示:“写得很真实,但我觉得还是没有真正把情味写出来。”爱人的建议,我茅塞顿开。于是我又作修改,在文章结尾省略号后边专门加上了这样的话:“……还有像齐黑喜老农身上纯朴憨厚的味道,更有人间充满鱼水情深的人情味道!”
我反复啄磨着第二稿,又是在凌晨4点左右突发灵感,哦,文章主题就是要突出在“情”字上!这个“情”应来自来两个方面:一是干部和农民的鱼水关系;二是心系山区,为民办事的深情。文章的主题应更加明确,所以将这篇文章标题改为了“情满齐家”。
成文在打磨中精练
确定文章命题为“情满齐家”后,围绕主题,我又在内容和文字上反复地打磨修改。
首先紧扣文章主题大刀阔斧地取舍。先将文章前半部分关于文友相约的近千字删去,又将公文式表述的齐家村和关于齐家香椿香味浓、上市早、面积广的“广告语”两大段落砍掉,开头就直击主题:“齐家,一个一直在我心里打转的小山村。”在写出“在我心里打转”几个字时,我感到多少年来我对齐家的山乡深情一下子就喷涌了出来。
在情感的描述上,一改原来那种直白的表述,如标题就是“感动的滋味”,文中也有几处直白我很感动,尤其是对所谓“滋味”描写更是用排比句连写了几个闻到的味道,所以就把这些直白的表述全部改掉了。
通过改写我体会到,自己感动的事情读者不一定受感动;自己表达很有的滋味,读者不一定也能有同感。激动者,情为所激,心为所动,实际上是一个由事物到作者、再到读者的连续过程,必须得“双动”才行。作者不动情,不能为文。就算为文,读者不动心,不算好文。所以这个激动点不靠作者直白很感动就能使人感动,而是要靠细节找在时代和读者的共振点上。修改中,尽力以骑车下乡、为民办事的“形”和“事”为实,以干群关系、不忘初心的“情”和“理”为虚,并通过探访齐家时情与景的现场描述,让读者从字里行间和传统古村中去感受“情”和“美”。
文学之美,美在真实,除了把齐家自然真实的美和自己内心真实的美呈现出来,还应在语言和文字美的方面再下些功夫。我首先求助名师指导。陈才生教授和郭运生、郭成林老师都分别为这篇文章亲自作出了多处的修改,吕志勇老师更是一对一地给予了指导。如他把在齐家看到齐黑喜老农直呼我的名字后,出现的“当即紧张地手搓着打气筒急问”的动作,加在“你就是那个骑自行车来俺村下乡的于镇长?”前;老齐笑得合不拢嘴时连说三个“中,中,中!”改为“中,中,可中!”;骑车下乡翻山越岭时,增加的“偶遇野兔穿路逃遁”这些细节之笔,都给为文之美增色不少,更让我赞叹的是,在文章结尾“宋人晏殊曾描绘:‘抱孙探雀留客剪椿芽。无限村居乐,逢人敢自夸。'”之后用“齐家是也!”更是点睛之笔。
文章要当钻石磨。除我和爱人、儿子对文章反复修改不少于20多次的基础上,我的好友原林州市第二中学校长郝玉生老师又亲自输出文稿,逐句逐字包括标点符号,又作了十分认真的敲定。更有在《芝兰园》发表该文后,一位素不相识,网名为“农夫山泉”的热心人,将他提出的修改建议发给了《芝兰园》编辑部。原文如下: “拜读于报生《情满齐家》美文,图文并茂,情景交融,真是一篇好文章。读了好几遍,学习之余,有几点商榷。1、‘无渣儿还润肺’,这是老齐的原话,口语中只会说没渣儿,不会说无渣儿。紧接着就说‘用来放吃食’,用了吃食这个口语,而没有用食物这个书面语。就像隔了一段后的问话:咋认得他们?用‘咋’才符合人物的语言风格,如果用‘怎么’,就显得不伦不类了。2、我带着农业助理和林业助理仨人翻过椿树岭,这仨人,是光农助和林助就有三个人,还是作者加上二人共三个人,这里容易产生歧义。当然我们可以看出来是一共三个人,但如果在仨人前边,加个逗号,或者把‘带着’改为‘与’就更清楚了。3、但见山路两侧、高坡低岗与后面的再远望田间地头、房前屋后,这些地理名词的排列,眼前的和远望的,到底哪个远,那个近呢?有些混乱。4、‘进入村口’前面的分号似乎可以换成句号,因为前面一句话的意思已经完整,后面换成了另一层意思。5、见在村委会门口很多人,这句话读着别扭,应该是:看见村委会门口有很多人。6、一位中年男子告诉说,告诉后面,缺乏对象,应加上‘我们’一词。7、‘咱们这里若能成为旅游景点’,这个‘若’字,太雅,不应该出现在口语中。都是口语原话,和前面的咱们、后面的好不好,中,中,可中,对比鲜明,不符合同一语境。把‘若’改为‘如果’或者‘要是’,前后语气就统一了。8、前面有个‘老俩口’,后面又有个‘老两口’,老两口是对的,约定俗成,高考模拟试卷上就出过这样的辨析题。9、志勇指着山洞说的话,有点穿越,纯文言文,文绉绉的,不似当时的话语,即使是纯文人在一起,大概也不会这样说。10、喊上老伴,倒上茶水,端上新摘的鲜果,把老伴、茶水、鲜果并列,好像老伴也成了物件。个人觉得‘喊上’改为‘喊出、叫出’为好,因为似乎老伴才是后面倒水、端果子的主语。他高兴地说,一句话里出现了两个主语,‘他’应该去掉,或者在‘他’前边的逗号改为句号。11、遂周围解释道,‘遂’,在文言文中是‘于是’,意思并不错,用于书面语。因为上下文的用锁原话都是纯土话,忽然出现一个‘遂’字,似乎不太协调。‘周围解释’也费解。12、足不出门,虽然是形容,但改为足不岀村好些。因为喜欢,所以热爱;因为热爱,所以痴迷。我自己能力、精力有限,很少投稿,但芝兰园的文章几乎都看要看一遍。很尊敬老领导的为人,很喜欢老作家的为文。《情满齐家》堪称美文,足见老作家的深厚功底,且亲民、爱民、为民的赤子情怀溢于言表,读后感人肺腑,受益多多。上面所提出的几处,说不上是不是瑕疵。如不是,就是我自己的水平问题,还请老领导和各位师友批评指导。如果是,或是笔下之误,根本瑕不掩瑜。我水平有限,仅是说出来和领导商榷、探讨,和同仁相互学习、切磋,以期彼此不断进步。”作家志勇转给我看后,真的让我很感动!
快乐在鼓励中获得
《情满齐家》9月12日在《芝兰园》发表后,两天的阅读量就超过了两千多人。9月16日《云上林州》客户端转载。9月17日《红旗渠》报刊发。走上街头,不少熟人见面就说:“我看到你写的文章了!”心中的喜悦油然而生,这是局外人很难体会到的一种感觉。
更让我获得快乐感的是文友们的留言,这里不妨选摘几例。
网名自在:
乡土之恋,真实生动,朴实无华,意味深长。
网名费曼你好:
香椿花椒布满山------ 产业
南沟水库映蓝天------ 生态
人均收入过两千------ 居民收入水平
外迁农户往回搬------ 人口和发展活力
老于给村里定的这个目标,现在看起来,都很前瞻和全面啊!
网名远上寒山:
齐家,这个词语总叫人想到承担与责任,想到国家与天下。流淌于文字后面的作者之家国之爱,桑梓之恋,也深深感动着读者。更有这图片作证,浓烈的乡愁升腾于心头。香椿会长成树林,也是初次识得。
网名目子: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政者必须俯下身子,接地气,亲平民,与老百姓融为一体,方能称职也。
网名紫霞满天:
乡镇干部骑自行车下乡已成为历史,两个轮子换成了四个轮子。在“不忘初心”教育中,自行车精神是否应该发扬。
在文学创作班开班仪上我们提出:“我爱好,我创作;我健康,我快乐!”文友们给予的鼓励使我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了这句话的内涵。
《情满齐家》一文从无意识写到充满激情写,从主题情感的不断深化到文章修改的多次打磨,我觉得从中“悟”得颇多的收获。
2019年9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