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早起床打了个电话就收到话费余额不足的短信,赶紧儿的冲了电话费,银行卡短信过来余额只剩300多块钱了。突然就有了种恐惧感,我的钱呢,都去哪儿了?缓了好半天才反应过来,股市,实业,借给朋友的钱额度都挺大,但怎就落得身上就300多块现金了呢?
好来最后琢磨了半天思路也就通了,其实只是自我管理中的财务管理出问题的结果罢了。吴晓波先生提出过把自己当做公司来经营的理财理论,当然他并没有把这一概念移升到生活理念,毕竟生活还是把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更为贴心,但至少在理财理论上我一直是个忠实的追随者。
很多经典投资理论,比如《聪明的投资者》等等,经常会教育我们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不管是投资形式的多元化,投资时机的选择把控的理论各种书籍都描述的非常清楚,我不再赘述,但是看到这里我们都会提出个疑问,那么在实际中我们该如何操作呢?
首先第一点,做好资金规划是必然。和经营公司一样如果资金规划不当,当遇到现金流甚至都无法满足必要的日常开支时必然会引起内部恐慌,对公司而言是员工的恐慌,对个人而言是内心的恐慌。现金流的结算时间点,是决定再投资或者举债的节点,举债是有着财务成本,而再投资有机会成本和预期收益(在不考虑呆坏账的前提下即为实际收益,不投资也会有机会成本),所以现金流的合理规划是资产雪球能否滚动的关键(由于个体不稳定性因素太多,特例不再考虑之列,实际因个人而定)。
其次第二点,现金流的合理规划程度来源于自身需求,所以明细化自我需求是关键。秉持着大帐为依据,小账按比例的原则,基本可以算清楚日常开支。自我需求与现金流量的匹配决定着个人的基本幸福指数,对公司而言决定着企业的稳定性。
最后第三点,也是我觉得个人与公司最大的经营区别就是对于自我培养的开支绝对绝对不要省。比方说我可以在每个月爱奇艺会员是否续费上算计是否划算,但请不要在购买一本对人启发颇多的书籍上绞尽脑汁的测算性价比。消费也就是支出是没有收益的,但是自我培养的投资的潜在收益不管是金钱和财富上的收益都是非常可观。当然和公司一样,投资如果是以家庭为单位,稳定性和持续经营理念却应是首当其冲的。顺带一句,比如我这种单身狗的好处就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权衡选择全凭内心,但是吃泡面买书这套理论在家庭体系中却有可能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别让钱成为一种事儿本身就是一件需要细心筹划的事情,做好它至少不会在抉择中反受其乱,才有机会想想抛开钱因素能做的让人特别快乐的事情。未来随着金融业的发展,在什么都能变钱的时代,什么都会需要钱,别让钱成为一种事儿就更加重要了。有个小心愿,未来某一天,我在单纯想,什么最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