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我的工作原因(青少年户外教育)我时常会带领学生做总结反思。这样的结果,久而久之,我会不由自主地反思我小时候遇到的事情和那时的心情,以及为什么?
记得小时候(大概3年级),会时常跟着大姨去外面酒店吃饭。通常有位置不够情况,一般处理就是直接说:啊嵩,你在旁边沙发,我夹菜你。
我内心很不开心,甚至愤怒,默念到“为什么是我,其他人不可以啊?坐着饭桌可以夹到更多菜啊”可是他们从来不问我是否愿意。直接把所有东西搬过去。后来,我一看人数和凳子比例不够就直接自己去沙发。
现在想,我不真是想一定要做饭桌吃。我只想他们问问我“嵩,不好意思啊,位置不够,要不你和姨一起去沙发坐?”我只是需要被关注,关注我的感受。或者当你看到我不开心时,“嵩,我知道安排你在沙发坐,你会不舒服,姨陪着你,你先选菜,夹到自己碗里”是的,我需要这种同理心,需要被理解。
然而,Empathy(同理心)不简单。根据心理学家的一些分析,具备同理心的人应具有的特征有一下:
@Curiosity @Listen @Feeling into @Connect
#好奇心#
好奇心会驱使你去观察琢磨世界,你具备能力很灵敏发现他人情绪的变化,感知别人的感受。这是理解他人的第一步。所以大姨一开始就没发现我的变化,直接搬移碗筷。
#倾听#
无论孩子还是成人,在情绪低落时,需要一个人陪着他,听他讲,不带一丝批判,不需要贴标签。
#感同身受#
同时,我们需要感知同伴不舒服的原因,能在纷乱烦扰情绪中,感知核心的问题所在。就如同上面,我不开心、愤怒,关键是我没有得到关注。
#链接#
这点我觉得解决很关键,让别人理解,无论如何,我们是和你一道去应对的困难的。就如同上面我期待的,你和我一起在沙发吃也很窝心的一同应对。
哪怕你什么都不知道,只是拉着我的手“此刻我也不知道说什么,但很高兴你和我述说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