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发这样的公号,试验一下哈!广东之旅,可谓信息量爆棚。对广东音乐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关键是知道了人家日常都是怎么玩儿的,这对于我这样的初学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沙湾古镇受教吴迪老师,打开了我的眼界,参观广东音乐博物馆,参加年轻一代的私伙局;在广州大学听音乐美学研讨会;还有几次提到的广东音乐曲艺团、台山等地方学习广东音乐…受益匪浅,感受良多,所以一下子就又写了5000字,哈哈 我当然,广东的吃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广东音乐重镇,沙湾古镇有一支年轻的力量,传承着古老的文化
在沙湾广东音乐博物馆请教曹乐
沙湾的姜撞奶无比好吃的甜食
与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副院长刘瑾妹妹、曹乐妹妹一起
乐夫老师的教授太给力
台山之行让我明白了广东音乐的涵义
海珠区沙龙主理李女士
打扮停当去见老同学
附文章:
南下亲历“私伙局”
刘畅
作为一名广东音乐爱好者,也是初学者,去广东亲身体验一下当地的文化氛围,参与一把“私伙局”(即人们聚在一起玩粤曲、粤剧、粤乐),是我一直以来的愿望。2018年11月初终于得以成行,与北京广东音乐联谊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扬琴教师曹乐一道,开启了南下广东的探寻之旅。
轻松随意的乡音魅力
踏上南国的土地,那温暖湿糯的空气,给来自干冷北方的我平添了一层柔软欢愉的心情。而此时如果耳边再传来几声和煦温婉的广东音乐,那么整个身心都会包裹在别样的温馨情愫之中。
坐在台山一中前校长,也是当地高胡高手李锦桃的车上,看着沿途一片片金黄色的油菜花与绿色田野交织成的画面,听着车内音响正在播放的,台山籍高胡演奏家陈国产那清丽旖旎的琴声……这种温暖的体验是非常突出的。
依山傍海的台山,是广东音乐发祥地,也是全国著名的华侨之乡。台山的八音班(锣鼓架)历史悠久,从远古时代到明清逐步孕育形成。最初的八音班,多为演奏佛教音乐和民间小调,人们常称这些曲调为“广东音乐”。到现在台山市有百余个广东音乐组织,遍布城乡。而侨乡也带动了港、澳及海外各国华侨聚居区广东音乐的盛行。老一辈的广东音乐奠基人丘鹤俦(经典名曲《娱乐升平》、《相见欢》等都出自他手),还有音乐大师李凌、著名音乐家刘天一等都是台山籍人士。2006年,“台山广东音乐”入选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台山被誉为广东音乐的发祥地之一,台山市台城镇被命名为“广东音乐之乡”。
李锦桃把我们一行领到台山广东音乐团部,那里已经有几位乐友在等候,其中就包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刘英翘。《雨打芭蕉》、《小桃红》、《汉宫秋月》、《走马》……几首经典的广东音乐奏下来,听着他们快乐祥和的演奏,我也跃跃欲试,趁着大家休息的空档,赶紧请教李锦桃先生如何演奏高胡。由于有演奏二胡的功底,掌握基本要领后,就在台山高手们的配合和激励下,高胡首秀了一曲《连环扣》。一段紧似一段的快板,被我们奏得酣畅淋漓,曲毕李先生与我击掌庆贺成功,直呼过瘾。
事后我也很是惊讶于自己的表现。在其他地方,别说是用从未摸过的高胡演奏,就是用练了几十年的二胡演奏广东音乐,也都显得底气不足,紧张的不行,但是为什么在广东音乐之乡却能如此“胆大妄为”呢?究其原因,我想一是台山人演奏音乐时那种百无禁忌的状态:什么人都可以加入,奏什么乐器都可以融入其中,怎样加花变奏也都没有禁忌;再有他们大多把自己视为音乐“玩家”,快乐、轻松、随意……这一切都令我十分放松,自然而然就融入其中了!
回归传统的音乐味道
正如一位广东音乐爱乐人描述的那样,刚刚改革开放之时,各类音乐涌进,人们不再满足于听古老的广东音乐,纷纷成为摇滚,轻音乐的听众。于是这位爱乐人也放下高胡,拿起了架子鼓鼓槌。但是近些年他又重新操起高胡,玩起了私伙局。
由于人们物质生活满足之后,精神生活也逐步回归初心。喜欢通俗的还在玩通俗,而喜欢广东音乐的,也会花大把的钱投入到自己的所好,或者组建乐队,或者承办各类演出、比赛活动,或者提供私伙局场所。据统计,广州市区目前私人投入做的家庭式私伙局约有1000余个。爱乐者们呼朋唤友时常开局,像喝早茶一样将广东音乐融入生活之中。
广东省广东音乐联谊会会长冯仲儒先生是一位既可以奏广东音乐,又能唱粤曲的高手。冯先生自己也开有公司,他每月都会投入6、7千元在联谊会事物上。冯先生引领我们走进广州海珠区一处深幽的老式居民楼,今天他就是要来这里玩粤乐唱粤曲的。这所挑高的住所内别有洞天,里面录音室、隔音吸音设备一应俱全。几位粤乐爱好者在被称为“明星粤韵沙龙”的隔音间中,悠然的演奏着广东音乐,唱着粤曲。
我们加入其中。曹乐是资深的广东音乐爱乐人,也是第一次为粤曲伴奏,如果说她还算得心应手,那么我就是手忙脚乱。由于对粤曲的曲调、节奏,包括唱词都太不熟悉,只好放下乐器,撤出隔音间跟沙龙主人李女士聊起了天。
六十多岁的李女士姐妹俩都开着这样的私伙局,定期组织老朋友来玩音乐,唱粤曲,李女士也时不时会唱上几段。现代的录音设备和专业的装修,让他们玩的更上档次。就这样,传统、优美的乡音,陪伴着她们的晚年生活。这样的生活和市民文化,何尝不是久居大城市的年轻人所向往、羡慕的呢!
天下粤乐之友是一家
有道是,天下广东音乐爱乐人是一家。我与曹乐来到广东音乐的故乡,确实有种宾至如归的感觉。所到之处,我们都会听到殷殷的话语:你们北京人能热爱广东音乐,让我们心里都好感动啊!
广东音乐曲艺团是2017年广东音乐创作演奏大赛的承办和协办单位,在这一届赛事上,全国各地有近万人报名参加。北京广东音乐联谊会的《又见珠江》等,斩获了演奏和创作奖项。此次在广东音乐曲艺团小剧场,联合广东音乐艺术中心、广州市音乐家协会、星海音乐学院国乐系、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也举办了一场广东音乐交流会。青年演奏家、星海音乐学院教师,广东音乐大师余其伟的贵公子余乐夫,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东音乐市级传承人、广东音乐曲艺团艺术室主任陈芳毅等演奏家与我们共同演绎了《流水行云》、《昭君怨》等广东音乐名曲。
我也有幸登上舞台,与演奏家们一同演奏了《连环扣》等几首乐曲,并且得到了余乐夫的悉心指教。从高胡的夹琴姿势,到声音控制原理,乐曲的表现与夹琴之间的关系,乐夫老师都进行了非常详尽的讲授。这一场重量级的“局”,使我大开眼界,受益匪浅,而且确实有走亲访友的感觉。
对于广东音乐在广东省外各地的发展,以及外省人参与广东音乐的演奏和创作,省内音乐家们一直都持赞赏、支持和包容的态度。
著名演奏家余其伟就曾在近期的一次学者沙龙上畅谈了“广东音乐的故乡与他乡”的理念。他说,岭南文化海纳百川,既有在本土吸收外来文化的开放性,又有在外地传播粤地文化的辐射性。故乡与他乡的渗透缠绵、相伴相生,正是广东音乐、以至岭南文化的生猛与魅力。《昭君怨》、《小桃红》、《汉宫秋月》等一大批曲目,就是早期从外省传进来的,经过广东人特有的花指、滑音及其抑扬顿挫处理后,逐渐变为极具地方色彩的很动听的广东音乐了。
除了广东音乐的兼收并蓄,包括北京在内的外省人士的演奏和创作,其实也为广东音乐输送了新的思路,不同的性格与新鲜血液,也未尝不是一种传承的模式。余乐夫就对北京的广东音乐创作大加称赞。他说,其实音乐越是彰显出北方的地域特色,比如辽阔,宏大,君临天下的威武等不同于南方的气质,他们反而越会喜欢和认可,因为正是这种反差产生了美感。
年轻人开启传承模式
沙湾古镇的一场私伙局,刷新了我的认知。
那是来广州的第二天的夜晚,当地颇有名望的高胡制作师毛旺招呼我们:一起去沙湾吧,已经为你们约了一个局!于是我们晚饭过后,驱车前往同为广东音乐发祥地的沙湾古镇。
幽暗的巷子里,猛然一处灯火通明,弦笛声起的三层独栋小楼,上写有“崇贤书院”的大字招牌。年轻开朗的毛师傅跃步楼梯热情的招呼着,几位二三十岁的年轻人迎了出来,他们,就是这场私伙局的主角了。
这是一个名为“沙湾青萝乐坊”的组合,2015年成立,是由7位沙湾本地的80后和90后小青年自发组织起来的。他们有的自己当老板,有的是企业工程师,有的是教师。每周的排练时间一到,他们都会放下各自手头的事情,从四面八方赶来玩起音乐,乐此不疲。各类比赛、演出上也经常能见到他们的身影。
社长,也是青萝乐坊的创办人小伙子姓张,主业从事工业厂房租赁,业余时间就教授学生乐器,特别是扬琴。他把父亲传给他的岭南派扬琴绝技,毫无保留的传承给更年轻的一代。在平时组合排练表演时,他也是扬琴、笛子、洞箫和弦乐轮番上阵,可谓昆乱不挡。他介绍说,组合成员们在儿时都受到过当地学校民乐队的音乐训练,从小就对广东音乐和各类乐器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没有人资助,也不图回报,组织乐坊为的就是传承家乡的传统文化,守住自己的根。
大名鼎鼎的广东音乐组合“南亭会乐团”的几位青年演奏家,经常过来与他们联谊,并给他们以指导和鼓励。我们去的当天,南亭会成员,星海音乐学院音乐博物馆馆长助理、音乐学副教授吴迪,也带着几个学生过来,玩音乐的空档,我跟吴迪聊了起来。
广州音乐难道不是老年人的天下了吗!吴迪回答说:“任何民间音乐都不可能以年轻人为主导,但是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年轻人会重新审视自己身边的文化,这种觉醒也会让年轻人产生文化自觉和自信。”而“南亭会”的示范带头作用也推动了这项事业的发展。包括出国演出,媒体出镜,带传统音乐进校园等,让年轻人认识到,搞传统文化也可以是一件很时尚的事。
由吴迪提议创建,成立于2003年的“南亭会乐团”本身就秉承着“薪火相传、保陈催新”的宗旨,一直在为广东音乐传承发展方面做着努力。余乐夫,作为“南亭会乐团”的主奏高胡乐手,广东音乐大师的儿子,自身就带有传承的符号。余乐夫自己也不断在继承还是创新,守旧还是求变之间寻求突破。思考传承的问题已经成为他的日常。他说:艺术不是一种固化的物品,它是随着人不同的感知,不同的环境产生变化的,特别是音乐这种抽象的艺术,它是人情感的生理反应,一种情绪变化。人“心”的环境都变了,让我们还原到一百年前的心境、状态是很不现实的。余乐夫一面弹着电吉他玩摇滚,一面又在为自己演奏传统广东音乐“降火气”,以求更加气韵平和,接近老味道。
用学术提升文化底蕴
除了民间和职业的演奏实践,近年来,相关学者们也开始重视广东音乐的学术研究,理论探索,以及修史的工作。通过传统艺术走进高校,举办各类学术活动,提升粤剧、粤曲、粤乐的文化底蕴。比如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刚刚获批的“广东省高校广东音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星海音乐学院成立的音乐博物馆,广州大学开设广东音乐及其演奏课等,。
我们此行其中一个重要的行程,就是参加由中国音乐美学学会、广州大学、广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广州大学公共艺术教育中心承办的“第11届全国音乐美学学术研讨会”。此次研讨会专门邀请曹乐在“各美其美”板块做了《广东音乐在北京》的主题宣讲。
在十分钟的宣讲时段,曹乐将广东音乐,这个植根于岭南的音乐形式,如何在北京生长、开花、结果,广东音乐的自身的美学魅力等做了讲解。其间提到早年为引进广东音乐做出巨大贡献的北京松风国乐社”,提到了她的父亲曹和,一位在北京教授了3000余名学生学习广东音乐,自己却屡遭世事磨难的已过世的老人。
作为传承广东音乐的社团组织,中央音乐学院教授田再励任会长,曹乐任副会长兼秘书长的北京广东音乐联谊会继续着广东音乐在北京的传播工作。成立于2011年的这个联谊会,现在有大小乐社20余个,乐手200余人,乐手们坚持每周活动。近年来参加各类创作、演奏比赛,都取得了好成绩。
同在“各美其美”板块,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副院长、硕士生导师刘瑾教授携其多年研究成果在会上做了《玩乐(yue)之道——广州私伙局玩家粤乐演奏中的审美取向》的讲演。
刘瑾从2011年开始从美学的角度分析研究广东音乐。
2015年在北京举办的第10届全国音乐美学学术研讨会上她宣读了自己的论文:从感性认知到意义呈现——对民间“私伙局”粤乐演奏的美学解读。此文得到举办方的重视,特约稿发表在《中央音乐学院学报》上。
她谈到:私伙局,是粤乐的活态传承载体,对粤乐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粤乐私伙局中的演奏者往往自称为“玩家”,他们演奏粤乐便是一个“玩”音乐的过程。在玩乐的过程中,玩家们体现出特有的审美取向。不仅体现出了他们的玩乐之道,同时也为粤乐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贡献。以“玩”为目的,其审美取向体现出无视陈规,不循定法的特征。而粤乐,也正是在此“玩乐”的过程中获得了不竭的发展动力。
后记:
作为一名北方人,此次广东之旅亲历私伙局,让我突出的体验到了南方人的那种轻松随意的市民文化生活,那种鸟语花香中的哲学。虽说自娱大于娱人,但是变化多端的即兴演奏,组合成员互相的配合,以及花指、滑音变奏,其实是比按照谱子演奏的难度大得多的。但也正是因为这种变幻不定,这种此消彼长的磨合,更容易使演奏擦出火花,也更能凸显出音乐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