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话说,人的一生就像是一本书。而这本书上会留下什么,会流传什么,全是由你自己来谱写的。
虽说书和人有着极大的相似性,但在很大程度上他们又是截然不同的。书是死的,不管写的再生动,它也只是一本书。但人却不同,他是有灵魂有思想有人生体验的。
所以在我们读书的时候更要注重读人,一个只会死读书摆弄书本知识而完全忽略人生体验的人,哪怕他读的书再多再精也是无益的,它会使你在实际的人生社会的路上落空的。
就好比现在的我们,满怀青春,无比崇敬未来的我们,坐在教室里,雄心地愉快地从明亮的玻璃望出去的人生社会,是多么的光明,多么的有望,但当踏出社会的时候,同往日理想中的恐怕完全不一样吧。
我假期的时候曾去做过一次兼职,虽说是兼职可我感到了上班族的压力与竞争,每天早上8点30分准时开早会,迟到一分钟扣100块钱,每天都要汇报前一天的带单情况,带单数量少的没有完成任务的还要接受体罚。
刚开始我和闺蜜只是抱着一种试试看锻炼一下自己的心态去的,所以对于这种突如其来的压力我们没有任何的心理准备。同台竞争的其他家都有一些之前的老销售员,经验丰富,业绩可观。我们这种初来乍到的小姑娘情况就不那么乐观了。
于是我懂了,这个社会并不会因为你是一个学生而对你从善而待。经过了十来天的体验,我清醒地认识到了什么叫理想与现实的差别,曾经理想的一切如今都变得黑暗污浊,与往日书本上的完全是两样。
《波瓦利夫人》在家里做姑娘的时候,一天到晚读浪漫的恋爱小说,把恋爱看作神圣,看作童话,觉得一切恋爱都是美好的,甜蜜的。于是他迫不及待的嫁给一个俗不可耐的医生。
结婚以后,他清醒地认识到恋爱、人生与社会,往日甜蜜的美梦这时候全醒了。她醒了以后的悲哀,是极其痛苦的。
她流着泪说:“恋爱的滋味,结婚的幸福,就是这样的吗?那我真是被那几本书骗了。”被书本骗了,是波瓦利夫人一生悲剧的构成要素。
做一个人,尤其是做一个文人,一方面要读书,同时更要读人。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在古代固然适用,但它是教导人们读书要专心致志,而不是只会整天只会抱着一本书苦读,不关心外面究竟发生了何事,也不去经历自己该有的人生体验。
读得懂书本却不懂人生的人,在社会上处处碰壁,可到头来,他还要说一句:“上天带我为何如此不公,我每天苦心钻研苦心读书,却还是什么都没有。”
我想这些人你不应该抱怨而应该从自己身处发好好反思一下,你到底有没有真正的经历了人生体验。只凭书本上的那一点点知识,你注定是要失败的。
试问,一个整天只会躺在床上看着外面的细雨浮云落叶来引动自己的灵感和诗兴你能写出列夫托尔斯泰、高尔基他们那样的小说来吗?
读书与读人,可以理解为读人的文章来,当今社会能做出好文章的人比比皆是,他们写的头头是道,有理有据,可是私底下他们真的做到像文章所写的那样了么?他们有是抨击别人,其实也是在抨击自己吧。
做好一篇文章容易,做好一个人却是难的。做人与做文章相比还是做人更为重要吧,一个伟大的人格赋予自身的魅力那是不可估量的。
有句流行语我觉得说的很对:喜欢一个人,始于颜值,陷于才华,忠于人品。一个有着人格魅力的人,哪怕他一辈子不写一个字,他的精神都能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里,不靠别的,就靠人格。比如孔子一类的人。
而人品又直接关系到文品。一个无品的人要他做出有品的文章那是极难的。人品与文品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法国美学者果地哀说:艺术的作品,依了那样式来教示我们的,第一是作者的人格。更是突出的说明了人品之于文品的重要性。
今日的社会大都重视文章,却把做人这件事给忽略了,这是极悲哀的,言论与行动完全成了两件事,这怎么可以呢?一个真实的人是毫不做作的人,他说的是什么,做的也就是什么,不虚伪,不浮夸,不矫揉造作,嘴上说一套背地里又是一套。
周作人先生说的一段话我很赞同:假如是文以载道派的艺术家,以教训指导我们大众自任,以先知哲人自任的,我们在同样谦恭地接受他的艺术之前,县要切实地检察他的生活,若是言行不符,那便是假先知,需得谨防上他的当。现今中国的先知,有几个记得起这种检察的呢,那我不可得而知了……
读书固然重要,但读人更重要。尽管去吧,去经历你该有的人生体验,去好好学会怎样做一个人,尤其是做一个真实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