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茹是南京人和陶敏是同宿舍的大学同学,学的新闻传媒专业选修了心理学和法律,香港回归后来的鹏城,来的时候知道“陶敏”也在鹏城,因为工作的关系比较忙,见面的机会也不多,多数时候都是电话沟通,这次本来约吃饭,实在太忙,只好加班结束约在公司附近的茶餐厅。
陶敏也开门见山,情况你也了解,我们如果做心理咨询业务,能匹配哪些资源,有合适的人一起共事吗?模式就是电话营销过程中发现需求和潜在客户,通过沟通转化,陶敏机关枪似的一连串的问题抛给陈茹,也许是彼此太熟太了解了,陈茹也是逻辑缜密条理清楚的回答她:1.我的副业和你想做的相关;2.我还在考心理咨询师资格证;3.在不和“林老板”有利益冲突的情况下,能投入多少时间精力和Money?
两个人好像打了草稿不走脑子一样,你一句我一句,小平听的张着嘴,确实想得还不够细致透彻有些问题没法回答,陶敏来了句“先开枪,后瞄准”,公司注册,搭建团队,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办公地点,这些在有了业务以后都不是问题,前期还是依托“白露”和“张潇月”。和陈茹谈的是如果把业务承包过来或者说是分销一部分业务来做,要提前做哪些准备,至于资金投入,陶敏看了一眼哥哥,说道:我和小平想办法,主要是陈茹你有没有兴趣参与进来?
陈茹来了句“你在这儿等着我呢?”两个人相视会心地一笑。陶勇小平郝伟我们四个男人都是绿叶,陪衬着她们两朵花。陶敏不打无把握的仗,就是“煮火锅的逻辑”(分别给不同的朋友打电话,说吃火锅就差某样食材,让朋友带过来,每个人带一样,只需要支好锅烧水,坐等朋友带食材就行了),这种整合资源的能力不是小平擅长的,但是找人这块着儿小平可以出力,他副部长的事儿还没有“眉目”,着但是手底下还有20多人,就算不筛选也可以转介绍,多发动一些人组建初始团队,再培训筛选,应该问题不大,因为做这块业务还是要先过“电话营销”初始这一关。业务边做边学边成长,陶敏思路清晰,知人善用,小平是捡到宝了(我和郝伟私下说)
陈茹平时休息会主动去做“义工”,属于鹏城注册比较早的一批“志愿者”。政府职员,在校大学生,打工仔各行各业的爱心人士,都在默默无闻地为鹏城美好的明天做着贡献。陈茹那时已经是三星义工志愿者了,从最初的跟随者,变成了现在的组织者,工作生活不再是单调的记者工作两点一线,而是丰富多彩,无比的充实。工作之外还有学习和组织志愿者活动。陈茹的交际圈也因此大到鹏城以外。很多活动已经延伸到省内很多地方!作为组织者,陈茹还经常在不和工作冲突的情况下出差,能接触到社会各界人士。
陶敏觉得没有比陈茹更合适的“合伙人”了,小平也认为陈茹是不二人选。腼腆的陶勇也投了赞成票。陶敏和“白露”提过同学陈茹,还没有见过面,在时机成熟合适的条件下会引荐她们认识。小平和郝伟又一次感觉到了阴盛阳衰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