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每日写一点#的第021篇,正好是上海的电话区号,写点和上海有关的事情,魔都有很多特质,我没有任何野心来试图用一篇文章概括上海,没有想写成文章,只是碎碎念,写上几条碎条条。
出生、学习、工作和生活在上海,可上海真的好大,很多姿多彩,我所了解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但很爱目前了解的这部分。
我的亲人,小学到研究生的同学,大多在上海工作、生活,这里也聚集了我五湖四海来的同学、同事与朋友。五湖四海的人们共同生活在上海,服务上海,也是上海的一部分。
上海是沿海城市,有很长的海岸线,大学毕业前从没有在上海的海边玩过,因为上海的海边没有天然沙滩,是滩涂。可以看东海日出,挺美的,至于下海……那是很多年以后才开发出来的。现在推荐大家可以去,就是夏天太火爆。
上海处在我国海岸线的中点上,靠着东海,紧邻着黄海。说这个主要是想说,全国大八渔场上海挨着两个。上海南边是东海的舟山渔场,是全国最大的渔场,四大名产:大黄鱼、小黄鱼、带鱼和墨鱼(当年中学地理课考点)以及无数小海鲜;北面过长江就是黄海的吕四渔场。杭州湾跨海大桥连舟山,走长江隧桥过崇明岛直通吕四,碧海蓝天,美味海鲜。
上海处在长江出海口,很多江苏及其他长江边的同学,有过坐船到上海的经历。书上说,长江是“黄金水道”,江上船舶往来如织,和上海发达的海运共同孕育了上海的码头文化。
长江的刀鱼被誉为“长江第一鲜”,吃客们有诸多讲究,必须是江刀而不能是海刀。刀鱼从海里向长江洄游,从海刀变成江刀,据说到达江阴时被捕捞的野生刀鱼最为肥美。前几年已是一尾难求,贵比黄金,现在则是禁止捕捞。现在上海的一些老字号里还有刀鱼馄饨,刀鱼面出售,唤起的是老上海人的味觉记忆,至于江刀还是海刀或是湖刀,亦或是其他产区的刀鱼,只要味道在线,对应十几元~几十元一碗的售价,大家就心照不宣了。
都知道上海人爱吃大闸蟹,曾经我北京的同事们,还特地观摩本人如何吃大闸蟹。大闸蟹全名中华绒螯蟹,其实本是一种生在海里的生物,通过长江洄游到了我们的江河湖泊之中的,最后来到了上海人的餐桌。巨爱吃,并有各种花式吃饭,也有很多著名老字号。现在谁家还没个几两醋,你要正好有大闸蟹的话~~~
上海有一条黄浦江,黄浦江两岸有环境优美的步道和骑行道,江上有好几座漂亮的桥,江底好几条过江隧道,江面有很多条轮渡线,往来交通很方便,浦江轮渡声是很多影视作品里上海的背景声。黄浦江把上海分成了浦东和浦西,以前市区很繁华浦东很落后,现在浦东很摩登,我到了浦东开车是须要开导航,浦东很大又很新。
现在上海市区和郊区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了,或者说市区的范围越来越大了。上海在做城市宣传的时候提出过:上海不只是上海人的上海,上海是全国人民的上海。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在全国人民眼中的上海,可能是上海的行政区划;而在老上海人民眼中的上海,是上海市区。
上海郊区老一辈的人们管到上海市区叫“去上海”。我在郊区的邻居可能会这么表述我:以前在上海读书,现在在上海工作,在上海买了房子,他的父母和他一起住在上海,也变成了“上海人”。而他们则称自己是松江人、青浦人、嘉定人、宝山人……上海人和籍贯上海并不是一个意思,这里的上海人特指上海市区人。
现在的小朋友们似乎不太会讲上海话了,平时满口普通话,上海话怎么后继无人了?为此,很多上海的爷爷奶奶们都很着急。我倒并不担心,语言一直在变迁,和我们上一辈人相比有方言中的词我们也很少用了,但上海话有TA自己的魅力和生命力。电视剧《繁花》的播出,似乎让爷爷奶奶们的心情放松了很多~
细细碎碎就先到这里。
平安夜,祝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