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小学,乃至幼儿园的班队活动、寒暑假活动,都与环保有关。查询文件得知,这与教育部的发文有关。
国家现在已经将生态文明建设列为重要的发展战略之一。在教育这一端,从娃娃抓起,带动家庭共同参与,是一项基础扎根的工作。
环保不独国家重视,很多民间机构和个人其实在环保领域已经深耕多年,但整体来说,这些环保组织还是处于小而散的境地。
如何在社会环保气氛不断高涨的形势之下,快速稳健的发展环保组织,并能够深入社区乡村企业学校医院等基层单位,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本文试着从慈济环保为例,探索未来发展与成长的路径。
一、与政府合作
地方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之下,近年来大力推进环保工作,从垃圾收运、中转/直运、分类回收、填埋焚烧等环节,不断探索新的模式,一方面尽量减缓垃圾的增量,另一方面提高分类回收的比例,降低填埋焚烧量,减少垃圾的二次污染。
地方政府有资源、宣传等优势,但一线人力与实作经验缺乏。而这刚好和民间环保组织形成互补,像在昆山、无锡、深圳,慈济就与地方政府合作,建立环保教育基地,共同开展环保活动。
二、与其他环保组织合作
慈济在台湾已经累积了二十八年的环保发展经验,不管是在环保分类的系统,还是在人力的动员上,都有扎实的经验与能力。
在海外的慈济环保活动,除了自己做,也和当地的环保组织合作,共同形成环保合力。对于在地环保组织来说,慈济环保不同阶段的发展重点,过往所面临的问题与解决的方法,都可以拿来借鉴,从而避免走很多的弯路。对于海外慈济环保志工来说,可以解决短期人力不足的问题。
三、“走出去”,主动到学校和企业中去
可以借由过去环保活动累积的资源,主动与学校、企业联系,一起开展富有特色的环保活动。而不是停留在“有人邀请就去,没人邀请就不去”的境地。
四、环保发展的组织建设与能力建设
环保发展离不开人,特别是离不开有志于此的人。
环保活动看似简单,但是要深入却不容易,一方面要克服世俗的观念,另一方面也要有诸多的能力。
比如分类指导能力,除了自己会分类,还要指导别人分类。目前可回收的物资种类相当繁杂,而且有些是复合材料,都加大了分类指导的难度。
还有环保宣讲的能力,这是和分类指导(实作端)同样重要的一个能力,让民众愿意接受环保的观念,并能落实于家庭、工作之中,虽不是环保宣讲者一次两次的功劳,但确是能否播下环保种子的重要一环。
如何挖掘培养更多既能做、又能说的环保志愿者(慈济称环保志工),是环保团队很重要的一项工作。
就笔者的观察与体会,环保发展是一个长期工程、系统工程、人力工程。作为环保发展过程中的一员,我们不仅要有脚踏实地的干劲,也要有整体宏观的视野,从而避免陷入“各自为营”的窘境,进而加快形成国家与民间上下合力的局面。
附:何日生总结11条环保回收功能
1,物我价值的投射与转化
2,平等生命的实践
3,回收工作与身体复健(康复训练)
4,忧伤心灵之重建
5,家庭关系之重建
6,物的分类与心灵秩序的梳理
7,凝聚社区的爱
8,开朗外向性格之建立
9,简朴与单纯生活之建立
10,生命意义的再扩大
11,与伟大的心灵相感通
*摘自何日生所著《慈济实践美学(下)》(繁体版,立绪文化事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