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角色:父母教练
1)陪伴者
孩子需要的不是静态陪伴,而是动态交互;
在遇到挑战时给与恰当的支持。
2)支持者
失败并不可怕,不敢尝试才可怕;
压力并不可怕,恰当的压力反而是成长中必须的,可怕的事持续的压力——探讨压力本身就是疏解压力,被看到;给与孩子足够的玩耍时间;情绪疏导,及时反馈。
3)反馈者
温柔的指导,而不是指责和批评——提醒而不是监督;预设、提醒和督促是三个步骤,个性不同的孩子,对事物的敏感度也不同。不带情绪的提醒和反馈,而不是批评、监督。规则清单不宜太多,会显得严厉而机制;但一定要有清单,保证一致性,建立适当的预设,有标准来遵照执行而不是靠情绪和个人理解来监督。
用提问帮孩子找到答案。
面的错误和失败,培养孩子永远下一步
二、心法
只要开始,永远不晚,任何时候,抱有希望
三、践行常见挑战
不知从何入手——调整作息开始;从孩子最感兴趣的点开始;日检视习惯的养成;睡前悄悄话
好多清单,从哪里开始——0-3岁,给抚养人使用的各类提示清单;学龄前孩子清单;小学阶段孩子清单(早起、放学后、睡前是重点);
可能产生的行为——第一个月,激情期;第二个月:疲惫期;第三个月:稳定期。
疲惫期及被动参加学习的孩子容易出现的:抵触情绪,比较容易出现在番茄钟和清单上。
应对:
番茄钟:是不适应么(声音敏感)?——换一个钟。还是有情绪?孩子想掩盖挫败感的情绪——及时安抚情绪,给与支持。
清单: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契约,让孩子为主来书写,双方探讨,慢慢纠正。要一周以后再来列清单,摸底情况。让孩子养成看清单的习惯。
清单按模块来分,没有做到没有关系,今天没做不是明天不做的理由;探讨清单是否合理,及时调整。
四、课后行动
1-家庭会议:
1)角色确认:主持,时间官、记录官等
2)目标达成一致:自问,这件事对我们重要吗?挑当下最重要的事情。
3)目标拆解:每个月的目标,无论如何全家都为一个目标创造条件,一定要达成。
4)注意:搜集,讨论(不评判),确定目标
2-使用时间轴,记录孩子实际生活情况,课后至少记录1-2周(对照一日饼图),不要求精确,但需要看大概情况。看情况来调整目标。
3-在孩子和自己的日历上排出亲子践行的各个时间节点,并提前安全好家庭会议、清单讨论制作时间、周检视时间等
五、如何协助孩子
1-处理孩子的情绪:共情——先处理情绪;倾听——再解决问题。
2-认可孩子的感受:最有效也是最简单的做法就是:复述孩子对你说的话。
3-避免冲突的最佳途径:先给与孩子大量的共情,在帮助孩子之前,先花些时间给自己减压。
4-接纳:接纳他的现状,然后是你温柔的双手轻轻推着她前进。
紧张和焦虑极具影响力,父母要觉察自己的焦虑,放缓节奏,觉察自己的控制;童年的焦虑有可能带来刻板的表现——完美主义,不愿意尝试新的事务,做事犹豫不决,拖沓,希望保持现有节奏,不愿意变化。焦虑是一种自我保护,拖延行为的核心就是焦虑,和逃避焦虑。重复性和规律性越强,焦虑就会越被缓解。制定每周挑战,不强求做到,只记录挑战的次数,看到做到的,记录很重要,逐渐适应计划。
5-互动式的陪伴:把“你去做什么”变成“让我们一起做什么”。
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害怕做不到而拒绝挑战,用满不在乎的态度作自我保护——抓住教育机会,不强硬、简单粗暴的推动,而是站出来,公布自己的目标,做示范,给榜样,让孩子参与监督,慢慢引发。
六、本讲作业
1-记录:记录一天实际时间的构成,记录一周;
2-家庭会议:组织家庭会议,设定30天目标;
3-课后搜集:给自己设定2个番茄钟,做一次全面的课后搜集,结合目标和行动设定亲子共同成长的目标清单;
4-回顾打卡情况,请孩子给自己本周打分,父母也给自己打分,下周如何改进。
5-日历上标记处周检视、月检视、家庭会议等重要活动时间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