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23日12时41分,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托举着“天问一号”探测器,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带着2000多年前屈原的“天问”,开启了星际“飞天”之旅。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冥昭瞢闇,谁能极之?
冯翼惟象,何以识之?
明明闇闇,惟时何为?
阴阳三合,何本何化?
圜则九重,孰营度之?
惟兹何功,孰初作之?
……
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神话始终以浪漫精神讲述着天空与地球的故事。
一、盘古开天辟地:地球是宇宙的家人
“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在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中,天地是一体的,地球是宇宙的家人。
后人对盘古形象的描述在不同历史和不同区域虽有所不同,但大都有着人的形象。因此,当盘古死去后,他的身躯化身为人类的多彩世界: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理,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甿。
二、女娲补天造人:人类是地球的子女
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全世界的造人神话中,只有中国的传说是女性造人,不仅自然而亲切,更反映出原始母性社会的遗迹,透射出中华文明的大道久远。
女娲不仅造人,还是中国的婚姻之神。“女娲祷祠神,祈而为女媒,因置昏姻”,“皋禖古祀女娲”,“以其载媒,是以后世有国,是祀为皋禖之神”。女娲所作笙簧类似于现在苗族用于月场“跳月”活动的芦笙。作为婚姻之神而被奉祀的,历史上还有涂山氏、简狄、姜嫄、月老等等,女娲是她们中最早的一个。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这段惊天动地、生动形象的讲述,描画了女娲补天治水的传奇。人类从来都是逐水而居,女娲、鲧、禹、鳖灵、李冰等众多治水英雄的传说永远记录在历史长河之中,是对中华民族主动改造自然、适应自然的斗争精神的不朽赞颂。
三、精卫填海及其他:人类的孤独奋斗
初创的人类在沐浴日月精华和水的滋润下成长,但也饱受自然灾害之苦。除了治水的传说,还有着精卫填海、后羿射日等人类在宇宙中不懈的孤独奋斗。
精卫填海的故事出于《山海经》。大意是说,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的,偶然去东海游玩,不幸淹死在东海里了。她的魂灵变化作一只叫作“精卫”的小鸟,形状有点像乌鸦,花脑袋,白嘴壳,红足爪,住在北方的发鸠山上。常常到西山去衔了小石子、小树枝来,抛掷在东海里面,想要把奔腾咆哮的大海填平。“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触动心灵。
除了水灾和大海的无情,干旱一直是人类从未完全摆脱的灾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邱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羿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的英雄。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于多数听故事的人来说,羿射日已经和尧射日、后羿射日等已经混为一谈,但都是精彩。
在神话中,“十日并出”之类灾害几乎都是由“神”引发的,人与神之间是可以往来的,但需要从地面登天,于是就有了“天梯”的传说。天梯有两种,一是山、二是树。当代一些科幻影视和文学作品中的天梯仍经常以山或树的形态出现。昆仑山是天梯的代表,“昆仑之丘,或上倍之,是谓凉风之山,登之而不死;或上倍之,是谓悬圃,登之乃灵,能使风雨;或上倍之,乃维上天,登之乃神,是谓太帝之居”。此外还有位于华山青水之东,“上下于此,至于天”的肇山。至于树则只有“建木”,“建木在都广,众帝所自上下。日中无景,呼而无响,盖天地之中也”。此木乃“大皞爰过,黄帝所为”。
天、地、人、神及其之间的相通相连、相互转换的家国情怀和爱恨情仇构成了中国上古神话故事的全部内容。
根据四川人民出版社、袁珂所著《中国神话通论》一书等整理编写。图片源于网络。
如有雷同,评论,我立刻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