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人”常常被有意无意忽略,被无知和偏见遮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这些思维,就埋在无意识之下。
就像叶子从痛苦的蜷缩中要用力舒展一样,人也要从不假思索的蒙昧里挣脱,这才是活着。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
《第一章 别当了主持人就不是人了》
“人们声称的最美好的岁月其实都是最痛苦的,只是事后回忆起来的时候才那么幸福”——白岩松
《第二章 那个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
《第三章 双城的创伤》
人性自身却有它的力量。
我从来没想过一个节目会以无解来结尾,一直到我明白真实的世界即是可能如此。
《第四章 是对峙,不是对抗》
为了一个目的——哪怕是一个正义的目的,就像车轮一样狠狠碾过人的心,也是另一种戾气。
《第五章 我们终将浑然难分,像水溶于水中》
知道和感觉到,是两回事。
我想在任何地方都被当成人,不是东西,这就是尊严。
“因为我们的性文化里,把生育当作性的目的,把无知当纯洁,把愚昧当德行,把偏见当原则。”——张北川回答“为什么我们的社会不接纳同性恋者”
一个人对性和爱的态度“不在于男男、女女、男女”,只在于这个人本身。
“让人自由地爱吧,愈自由愈纯洁。”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苏轼《庐山烟雨》
他像他拍摄的人一样,承受命运施加于自己的一切,不粉饰,也不需要虚浮的怜悯。
生和死,苦难和苍老,都蕴涵在每一个人的体内,总有一天我们会与之遭逢。
《第六章 沉默在尖叫》
人性里从来不会只有恶或善,但是恶得不到抑制,就会吞吃别人的恐惧长大,尖牙啃咬着他们身体里的善,和着一口一口的酒咽下去。
一个人得不到爱、得不到教育的人,对这个社会不可能有责任感。
万物流变,千百万年,谁都是一小粒,嵌在世界的秩序当中,采访是什么?采访是生命间的往来,认识自己越深,认识他们越深,反之亦然。
他人经受的,我必经受。
《第八章 我只是讨厌屈服》
“阿甘是看见了什么,就走过去”——张越《半边天》
“你们要争独立,不要争自由。……他们说要争自由,自由是针对外面束缚而言的,独立是你们自己的事,给你自由而不独立,仍是奴隶。独立要不盲从,不受欺骗,不依赖门户,不依赖别人,这就是独立的精神。”——胡适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劳永逸的答案,也没有完美的世界图式。认为一个人、一个概念、一次诉讼就可以彻底解决现实问题,如果不是无知,就是智力上的懒惰。但这个不完美的世界上,还是有一个共有的规则存在。
“能独立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却不傲慢,对政治表示服从,却不卑躬屈膝。能积极地参与国家的政策,看到弱者知道同情,看到邪恶知道愤怒,我认为他才算是一个真正的公民。”——郝劲松
《第九章 许多事情,是有人相信,才会存在》
新闻是选择的结果,是人来选择呈现什么。
孔子说,必也正名乎。这句话用现代的话说,就是对权利的界定要有清晰的认定。
但这事儿就像谈恋爱一样,跟别人没关系,只看自己能不能配得上自己的期望。
如果记者不向未知的东西去问,那这个节目好不到哪儿去。
吹牛这种事吧,紧跟着就是丢人。
人性是这样,光靠自己靠不住。
曾国藩说得对,世间事一半是“有所激有所逼”而成的。
“许多事情,是有人相信,才会存在”
《第十章 真相常流失在涕泪交加中》
人们围拢的时候,表达的很可能只是一种情绪。
“痛苦是财富,这话是扯淡。姑娘,痛苦就是痛苦,对痛苦的思考才是财富。”——陈虻
“实际上这个世界上没有好人和坏人,只有做了好事的人,和做了坏事的人。”
“新闻记者有责任去记录持任何一种观点的人,评判是观看者自己的事。”——师永刚《凤凰周刊》
新闻调查一以贯之的准确、深刻、平衡原则。
“这个社会对媒体的容忍有多大,这个社会进步就有多大,一个文明、民主、法治的社会是需要传媒监督的。”
“不要因为一样东西死去就神话它。”
泪水和愤怒是人之常情,但我慢慢觉得公众对记者这个职业的要求是揭示这个世界,不是挥舞拳头站在什么东西的对面。
一个世界如果只按强弱黑白两分,他很有可能只是一个立方体,你把它推倒,另一面朝上,原状存在。
真相是无底洞的那个底。
“保持对不同论述的警惕,才能保持自己的独立性。探寻就是要不断相信、不断怀疑、不断幻灭、不断摧毁、不断重建,为的只是避免成为偏见的附庸。或者说,煽动各种偏见的互殴,从而取得平衡,这是我所理解的‘探寻’。”
“追求真相的人,不要被任何东西胁迫,包括民意。……不要太爱惜你的羽毛。”——钱钢
思想的本质是不安,一个人一旦左右摇摆,新的思想萌芽就出现了,自会剥离掉泥土露出来。
采访不用来评判,只用来了解;不用来改造世界,只用来认识世界。记者的道德,是让人“明白”。
可能媒体会有偏见,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这样,但纠正偏见的最好方式就是让意见市场流通起来,让意见与意见较量,用理性去唤起理性。
“Doing the right thing is the best defence.”
无论如何自制,人的情绪是根除不了的,有时松,有时紧,永远永远。
“念起即觉,觉已不随”,人是不能清空自己的情绪判断的,但要有个戒备,念头起来要能觉察,觉察之后你就不会跟随它。
“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中”
《第十一章 只求了解与认识而已》
新闻和时间不见得有必然的关联,就是观众想知而未知的东西。
“一个人不应该一辈子背着不加解释的污点生活”
“媒体不能介入,只能在对方有需求时提供平台。”
“希望和失望都表示知识的缺乏,和心灵的软弱无力。”——斯宾诺莎
他界定“观察”的实质是:“不赞美,不责难,甚至也不惋惜,但求了解认识而已。”
什么是真实?真实是很丰富的,需要有强大的能力才能看到,光从恶中看到真实是很单一的,人能从洁白里拷打出罪恶,也能从罪恶中拷打出洁白。
将来有一天你爱上一个人,她也爱上你,从她看你的眼神里流露出来的,就是真正的洁白。
《第十二章 新旧之间没有怨讼 唯有真与伪是大敌》
脑中空空,敲一下都能听到回声。
好香是熏出来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文化密码,在一定年纪的时候,自然会启动。
谁都有过年轻时候认识的局限。
幸福是刀口舔蜜。
“不管怎么个混法,能混五千年就了不起。”
要服务,不要表达。……别在生活里找你想要的,要去感受生活里发生的东西。——陈虻
“一个人忘掉过去可能有自我净化的作用,但一个国家的历史就不同了,尽量掩盖,假装这类事根本没有发生过,难道对我们民族的良知没有损害么?”——《朝日新闻》
对历史说真话,就是对现实说真话。
不党、不卖、不私、不盲——钱钢《大公报》
笔端有浓得要滴下来的感情。
“随声附和是谓盲从;一知半解是谓盲信;感情冲动,不事详求,是谓盲动;平诋激烈,昧于事实,是为盲争。”
“当曲折奔突的河流遇到沉沉壅蔽,改道是历史的寻常,这也是一个新闻记者的职责,他似乎心有旁骛,‘改道’别出,但他根本未曾离开一名真正记者的信条。”——钱钢《旧闻记者》
《第十三章 事实就是如此》
“报道”就是对“事实和因果”的梳理。
一个了解事物原由的人,才是幸福的。
人摆脱自身造就的蒙昧。
宽容的基础是理解。
唯有深刻地认识事物,才能对人和世界的复杂性有了解和体谅,才有不轻易责难和赞美的思维习惯。
对事苛刻,对人宽容。
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
照片的真假之争,不仅事关技术,更是对事件各方科学精神的检验。
精确是一件笨重的事。
笨功夫是一种方法,也许是唯一的方法。
我们说一个不关注真相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前途的民族,一个不追求真相的社会,必然是一个堕落的社会。
真相是一个民族发展最基础的东西,即使将来你查到有华南虎,这个照片真假你仍然不能绕过,因为这是民意的要求。
人们不会忘记没有答案的事情,在真相面前,这世界上不存在特殊的国民性,人性本身想要了解万事原由。
《第十四章 真实自有万钧之力》
不要找,要等。
晚上睡觉,山里静,静得不容易睡着。
知道死,和经历它,是不一样的。
死是一件没有办法的事,除了忍受,没有别的办法。
只有同样经历过无边黑暗的人,才有资格说,我理解你。
有时话本身可能没有什么意义,它只是到了嘴边。
真实自有万钧之力。
《第十五章 只听到青绿的细流声》
爱和善是能力,而不是情感。
在哪里生活都是一样的,没什么生活在别处。
人类只是个概念,一代一代人都是相似的生活,这辈子决定你悲欢的就是你身边的几个人。
只有最亲的人才能了解和陪伴你的伤痛。
失败不是悲剧,放弃才是。
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包括艺术本身,唯一不朽的,是艺术所传递出来的对人和世界的理解。
奥运之美,不仅在夺取金牌的一刻,还有那些蕰涵着人类精神的不朽瞬间。
不要去听那些声音,你唯一需要关心的就是让自己强大起来。
我就生活在这里,没有完美新世界,没有需要等待的未来,没有要向外界索求的理解,也不需要通过跟谁比较才能判断自己,要做的就是此时,就地此地,就是此身。
不惹眼,不闹腾,也不勉强自己,要做个落后于时代的人,凝视人心。
《第十六章 逻辑自泥土中剥离》
你有自己认识事物的坐标系吗?
你的主题要蕴涵在结构里,不要蕴涵在只言片语里,要追求整个结构的力量。
“巴泽尔困境”,就是没主的事情,会有很多人来要占便宜。这个困境与道德关系不大,而是一种必然发生的经济行为。
“你还是给我一个宾语吧”。一个动词总是比较简单的,但如果没有宾语,它不知会落脚何处。
一个出发点再良好的概念一旦脱离现实会造成什么。
不能用道德眼光看任何问题。
也是在为这个社会当中的每一个人寻找公平有序的未来。
《第十七章 无能的力量》
如果因为怕别人看到就不做自己觉得该做的事情,把它隐藏起来,那就等于说谁都不能做这个事情。如果自己把它做出来并让别人看到,那就等于说谁都可以这样做,然后很多人都会这样去做。
命运通过失败指出应该走的路。
教育就是两个人之间发生的事,不管是故意还是不故意。
人的强大不是征服了什么,而是承受了什么。
但有行为去学习,更直接。
文明,就是停下来想一想自己在做什么。
创造本身就是乱来。
我们都不完美/但我愿为你作出/不可能改善。
自由是一种站不稳的状态。
脑子里没有障碍才是自由。
破坏和脱离精神依赖并得到独立意识的手段就是相信自然科学。人们只有相信科学,才能独立思考,才能在精神方面获得自由。
他的行为就是他的力量。
崇拜最终的结果也只能是失望。
如果一个人为了自己的家,他家人就是他的后代;如果一个人为了自己的学生,学生就是他的后代;如果一个人为了人类的发展,那么人类就是他的后代。
以为自己的名字能给别人力量,是最坏的一种幻觉或者邪教。
“感受”“诚实和持续不断地对事物平静观察”
把自我交付出去,从此就活在命运之中的必然与自由。
如果那么容易的话,还要这么漫长的人生干什么呢。
创作就是这个道理,一起做某一件事,自然就融合在一起了。
强大的人不是征服什么,而是能承受什么。
把希望放在别人的身上是虚拟的,所以无用,如果自己不去做,那就不会有希望。
人类大部分的苦都是因为期待的存在。其实,在人生中不存在任何期待和面子的人生是最美好和自由的,因为这样,人才能听到自己的心。
教育,是人与人之间,也是自己与自己之间发生的事,它永不停止,“就像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触碰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只要这样的传递和唤醒不停止,我们就不会告别卢安克。
《第十八章 采访是病友间相互探问》
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是经验,经验不就是人们的感受。
正义不能一概而论,只能在个案中实现。
人死如灯灭。
人最大的慈悲是给生命一个救赎的机会。
做新闻,就是和这个时代的疾病打交道,病友之间的相互探问。
《第十九章 不要问我为何如此眷恋》
新闻不分正面负面,新闻的核心是真实。
所谓专制,就是坚信自己是不会错的想法。
和解,是在心里留了一个位置,让那个人可以进来。
人能感受别人的时候,心就变软了,软不是脆弱,是韧性。
客观是对事件中的任何一方都投入其中,有所感受,相互冲突的感受自会相互克制,达到平衡,呈现出“客观”的结果,露出世界的本来面目。
了解他人越多,个人的悲酸欢概也就越不足道,在书中你看到千万年来的世界何以如此,降临在你身上的事不过是必然中的一部分,“只有生活本身矛盾密布”。
《第二十章 陈虻不死》
成功的人不能幸福。
因为他只能专注一个事,你不能分心,你必须全力以赴工作,不要谋求幸福。
谁都可以做选择,区别在于你的选择是不是有价值。
哪儿有什么胜利可言,挺住意味着一切。
你非常清楚地知道你的靶子在哪儿,退到一环,甚至脱靶都没有关系。环境需要你脱靶的时候,你可以脱靶,这就是运作的策略,但你不能失去自己的目标。那是堕落。
在这种来不及思考的匆忙里,才知道谁会浮现在自己心里。
人不可能孤立而成,人由无数他人的部分组成。
《看见》——柴静
最后编辑于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