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旅游看铜川
文/ 袁远
近两年,我写了几篇有关照金的文字,在朋友圈被热传。我很开心这样的结果。毕竟,作为铜川人来说,我为我的家乡而感到自豪,我热情地希望朋友们都能认识铜川,来铜川走一走,看一看渭北的美景。
渭北,字面上的意思,即渭水以北。在这里,我特指渭北高原,也就是现在的关中北部,延安以南、宝鸡以东以及合阳以西的一大片区域。大家所熟知的关中旱腰带就在这片区域的南部。而铜川则居于渭北正中,通达南北、横贯西东。
据陕西省发改委最新消息,中国铁路总公司组织的西延高铁可研方案审查会日前在西安召开,西安至延安高铁可行性研究方案通过审查,建成后将实现西安1小时快速通达延安。这对铜川意味着什么呢?想必好多人和我有着同样的疑问。
然而,从该线路途经的高陵、阎良、富平、铜川、黄陵、富县等地来看,这显然是陕西“米”字形高铁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成后对沿线各地经济、旅游、物流等产业的巨大促进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当然,这也坐实了在民间谣传已久的西铜城际铁路是高铁,而非轻轨。
熟悉西铜路网的人大概知道,为了方便煤炭运输,铜川当年修建了多条铁路干线和支线。闻名关中的“梅七线”便在其中。这条线路目前仍在运行。从西安火车站到铜川前河镇,每日一班,仿佛欧洲的旅游小火车一样,摇摇晃晃三个多小时驶抵耀州小站,全程9元。朋友们若无兴趣和闲暇,真可以约上三五好友试试,沿途一片关中乡野的好风光。
九十年代末,铜川面临煤炭资源日益枯竭的现状,果断采取城市产业转型。小煤矿、小水泥厂等污染严重的不合规企业被陆续关停,植树造林的热潮从我的初中伴随到高中。铜川地绿了,天蓝了。变化是明显的。
一代药王故里,千年养生铜川。
溪山行旅,大美铜川。
铜川,一个不需要广告语的好地方。
……
直至现在的“厚德陕西,德润铜川。”宣传口号的一路延续反映出铜川干部不能自已的激动和古同官大地的新变化新气象。
我犹记得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描写的铜城画面,巨大的煤堆、呼啸而至的拉煤车和深不见底的矿井。读初中的时候,地理老师给我们叙述了这样一个事实:通过卫星图像看陕西,铜川是被看不到的——烟尘弥漫的水泥灰和四散张扬的煤灰像巨大的锅盖一样笼罩着我们。这幅场景,我在冬天的乌鲁木齐见过,一个词——压抑。
铜川苹果曾经被称作奥运苹果,在各种展会上拿奖不断。可是在我家的苹果园里,我不只一次看到过炫净的、红彤彤的果面上落满了层层水泥灰。那些年,来自福建广东的客商们住进我们村大大小小的院落里,验大小查果面看色泽,极尽挑剔。
前两天路过淳化方里,各家各户门前一片红,映衬着树上的柿子,在灿烂的阳光下,金翠耀眼。
路上的风景永远是最美的。这些年,我走过不少地方。最难忘的还属三条线。一条是从韩城到宜川的村野小道;一条是由药王故里到陈炉古镇的起伏山路;一条则是我刚刚又走了一遍的淳化至耀县小坵的沟梁盘道。这三条路鼓舞着我探寻新的风景,也激励着我去勇于尝试。
想让我做推荐实在太难,这意味着让我在特质不同的美身上作出一样的选择,而我又总以为美是不同的,就像人跟人是不一样的一样。耀州窑和陈炉古镇令我想起金代——这短暂的北方王朝的辉煌;药王山则牵连起我关于过年的一连串记忆;而锦阳湖跟一代人有关,而非《废都》写作地可以言概……至于照金,很多人说它得益于革命,我却觉得它一直就在那里,不因岁月轮回而改变它的美。
美在于看,也在于吃。
“小小耀县,竟有北京饭店。”老舍路过耀州,吃到了咸汤面,赞不绝口,于是有了前面这一句。在咸阳所辖各县中,礼泉有烙面,武功有旗花面,彬县有御面,淳化饸饹……为什么咸汤面不能被推而广之呢?然而,即便是在铜川,咸汤面耀州有之,其他地方似乎也难吃到。
为什么会是这样?
听一位朋友讲,原来咸汤面也曾进军过西安,但最终失败而归。原因是多方面的。
这样也好。我安慰自己。并不是所有的美食都能被大众所接受。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耀州这块地面上,我觉得它香,它可口,这就足够了。咸汤面需要这样的孤芳自赏。毕竟,美就某一方面来说,也是孤独的。
窝窝面更适合养生。我曾和朋友在尚未拆除的花园饭店沿街店铺中吃过。那种汤清味鲜的感觉,让我至今回味无穷。这世上有太多美食的出世属于偶然。耀州窝窝面亦是如此。
据说道光年间,县城内恒盛饭馆大师傅田丰科是位烹调高手。一日无事,他突发奇想:用鸡蛋和好面,擀切成小方丁,然后用筷头顶住面丁从拳心穿过,面丁便呈窝窝头状,再配上磨菇、肉丝、木耳等佐料,烩煮成面。拿出让食客品尝,大家一致赞不绝口,这便是“窝窝面”的由来。
吃饱喝足。
再一路往北走。
玉华宫、金锁关、福地湖各自相继较远。这些星星点点的景致仿佛金子一般被撒在铜川的大地上。初冬季节,或走或驱车行走在漫山遍野层峦叠嶂的色彩之中,体味大自然的千万般造化,你会发觉生活在苟且之外,还有另一个意趣盎然的所在,简直如诗如远方。
我在铜川等着各位大驾光临!
2016年11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