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记事开始,因为跑车的关系爸爸很少在家,那时候的交通并没有现在那么发达,出一趟车,十天半个月或是一个月回来一趟那是常有的事,妈妈每天上班很忙,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她极少陪伴我,仅有的几次或许也是不太好的记忆,因为她的情绪不太稳定。
从上小学开始的第一天就自己扛着大扫把和邻居大点的孩子跋涉1小时的路程去学校,那时候觉得回家的路特别长特别远,或许在那个时候,对于一个7岁孩子来讲,确实是一条长长的回家路,看着别人家的孩子有父母接送,哪怕只是简陋的自行车也让我羡慕不已。哪怕后来爸爸回来了,他本来就有车,我也不愿意坐,我总担心他的车会在半路抛锚让我迟到。
直到现在为止,我还觉得那条没有路灯,没有像样水泥路,右边紧挨着没有围栏宽广的大河(或许在那个年龄觉得它无比宽大,对于不熟悉水性的我,都是一种恐惧),左边一整座的坟墓山是我童年的噩梦。
或许,真正让我恐惧的不仅于此,而是父母难得见面的时间,却伴随着无休止的争吵,我不知道他们在吵什么,似乎懵懂的记忆里只有我害怕的躲进被窝里哭到睡着的场景,在我的记忆中,极少收到来自父母的礼物,后来长大以后才知道,这影响着我对“爱的表达”路径的偏差,在我的记忆中我看到过在当时称得上是巨款的现钞,爸爸出车回来会把成捆的钞票交给妈妈,我觉得那时候应该是和谐的场景,然而,妈妈却不似那般的欣喜,然后,又是伴随着争吵。
小时候,小伙伴都说我们家是“万元户”,似乎我们家很有钱,然而,我似乎也从来没有享受过万元户带来的“红利”,没有别人拥有的玩具,没有比别人更好看的衣服,也没有零花钱。唯一不同的是,我们家拥有了全厂第一部三菱牌黑白电视机,后来这台电视机陪伴我走过了十几年的童年岁月(感叹于以前的电器真的质量超级好)。
这样的岁月走过了大约10年,后来上学住校了,妈妈每个星期给了我10块钱,一周回去一次,还能剩下几块钱,一天爸爸生日,我用了所有省下来的钱,买了一个蛋糕花了近2小时的时间把蛋糕送回去,晚上还要上课又匆忙折返学校,若干年后的一天,从姐姐的口中得知爸爸震怒,说没有一点时间陪他过生日,送个蛋糕回来干嘛,丢出去,当我听到这话的时候,眼泪不由自主的滑落下来,为了买那个蛋糕,我连续一周只能吃5毛钱的饭菜,可是换来的却是这样的回应。
后来,慢慢长大了,童年的一切似乎都象印刻在生命中的图腾一样,挥之不去。争吵,冷漠,无视……后来,我修习了心理学才真正感受到,幸福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疗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疗愈童年。
刻进骨髓里的记忆,在后来的心理疗愈课程里不断地看见了过往,却无力回天,再后来习惯了与过往共存。
或许是那些不好的记忆,很长的一段时间,我抗拒回家,当年纪渐长,经历了很多事之后,开始慢慢体会到家的意义时,开始慢慢释怀,开始靠近父母时,爸爸依然的那么我行我素,自由奔放,妈妈依然那么纠结刚强,风风火火,我从他们的身上看到了我就是他们的融合体。
妈妈的身上有太多的委屈,愤怒,爸爸的身上有太多的不羁,可是他们却在这几十年的岁月中相濡以沫的走到了今天,爸爸喜欢独处自己住一套偌大的房子,宁愿一个人也不愿意与家人同住,谁劝也不搬,妈妈倔强的外表下有颗柔软善良的心,时不时的去给爸爸打扫房子,送菜送吃的,嘴里依然在碎碎念,说,爸爸这不好,那不好,爸爸一说话就开始“扛”,他们俩就这样从青丝吵到白发,从年轻“扛”到步履蹒跚。
2023年国庆节一家人在家喝着小酒,儿女都大了,他们最小的女儿我也长到了不惑的年纪了,我开始隐约感觉到他们那份相濡以沫的情感。
爸爸在餐桌上讲了一句,这辈子我对任何人都无愧于心,唯独对你们的妈妈,你们的妈妈是个好女人,我瞥见了妈妈,那眼角即将滚落的泪珠,或许,这句话是她一辈子的等待,那一刻,或许他们释怀了,而我也释怀了,那曾经一地鸡毛的童年总算有个圆满,那曾经不愿面对的父母,终于用他们独特的方式诠释了什么是“爱”,爱是一种无条件的付出,妈妈用她的无条件的付出唤醒了爸爸看似冰冷的心。
爸爸说,当我走到生命的尽头,我会亲口对你们的妈妈说出这句话………
或许,所有人的疗愈从此刻才刚刚开始……
这,就是父母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