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杨心武,200241)
摘要:本文通过对互联网的反思,从注意力、阅读和写作、认知方式三个方面论述了互联网对我们的改变。以求更多的人关注互联网,以及对我们从外到内的改变。
关键词:互联网注意力阅读认知方式
这是研究生暑假里普通的早晨。我仍旧坐在电脑前(上网查资料),思考着课程要交的论文。QQ弹出一个“梅花”的新闻,便打开关注起来。突然浏览器跳出一个消息,提醒有新邮件,查看后发现是一个垃圾邮件。几秒钟后,微博中有人评论,点开一看,我又多了几个人“follow”。正要准备继续构思论文,手机又响了,原来是有短信提醒“梅花”即将来袭。同时,人人网的客户端在电脑右下角不停地闪动。我的思路一次次被打断,已经接近中午了,电脑上还没打出太多的字……
这上面发生的一切,对很多有电脑的人来说恐怕都不陌生。这正是我下文谈到的话题。自从有了互联网,很多人都在赞美这个“宠儿”的时候,在赞美internet大大提高了我们的生产效率时,我却有了更多的担忧。之前,我可以看很多的论文和相关书籍,写出一篇论文,可现在坐在电脑面前,我却感到困惑和效率低下,注意力一次次被打断(想继续似乎也不太容易)。之前,我可以平心的做下来读一本好书,被书中的情节带动着,放佛我就是书中的主角,可现在有了互联网,我再也找不到原来的感觉了。没有了“深入阅读”,更多的是“一扫而过”,看新闻和微博更是如此。并且,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也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出现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一、互联网改变着注意力
我们无时不刻不被网络信息包围着,QQ聊天“代替”了当面交流,ctrl+c&v “代替”了细细品读,团购代替了上街购物,博客微博“代替”了信件和书籍……互联网以他强大的力量,吸引着我们注意力的同时,分散着我们的注意力,可以说“他吸引我们,只为分散我们”。注意力在互联网时代成了一个“稀缺资源”。。也因此出现了“注意力经济”一词。
[if !supportLists]1.1 [endif]大脑是可以被塑造和改变的
20世纪,就在脑科学不断发展的同时,仍然很多人认为人的大脑结构不会发生改变。根据这个说法,大脑有点像混凝土结构,年轻时浇铸成型后,迅速凝固硬化会最终形式。但是,这种观点正在发生改变。英国生物学家J·Z·杨在广播电台的系列节目中提出“有证据表明,我们的大脑细胞确实的“用进废退”。在此之前70年,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在其《心理学原理》中,写到“神经组织看起来被赋予了极强的可塑性”。梅尔则尼奇通过多次在猴子身上的实验,都表明成年类灵长类动物大脑都具有广泛的可塑性。随着脑科学的不持续进步,大脑的可塑性证据不断加强。神经学家利用灵敏的新式大脑扫描设备以及微电极和其他探针,不仅在动物也在人身上实验,不仅得到大脑可塑性的观点,也得到:大脑可塑性并不局限于大脑皮层中掌管触觉的躯体感觉区域。可塑性是普遍存在的,我们所有的神经回路,不管涉及的是触觉、视觉、听觉,移动、思考、学习、理解,还是记忆,实质上都得服从变化的规律。
我们用手指点键盘和鼠标,用眼睛看电脑屏幕上的文字、图片、视频,用耳朵听由声卡驱动的音响,除嗅觉和味觉外,互联网动员我们所有的器官参与进来,而且让这些感官同时参与活动。难怪尼采在晚年用球形打印机打字写作后,他给朋友的回信中说“Our writing equipment takes part in the forming of our thoughts(我们所用的写作工具参与了我们思想的形成过程)。
[if !supportLists]1.2 [endif]互联网分散了注意力
既然我们大脑是可塑的,我们长期接触电脑和互联网,无疑会受到影响。互联网作为一项技术,它对我们的注意力是怎样改变的呢?
技术大体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包括犁、缝衣针、喷气式战斗机,这些技术扩展了我们的体力、灵巧力、漂浮力。第二类包括显微镜、放大镜,这些技术扩展了我们的感觉和范围。第三类包括水库、转基因植物,这些技术让我们能够改造自然,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需求和愿望。第四类是智力技术,这些技术扩展和支持我们的脑力。由此可见,电脑和互联网属于智力技术。对于技术在文明形成中的作用,主要有技术决定论和工具论两者观点。前者认为,技术进步是人类无法控制的独立力量。后者认为,技术是中立的人造物,完全屈从于技术使用者有意识的愿望。双方也都有各自的证据。但都不可否认的是,技术以强大的力量支配和左右着我们的生活。技术恰恰是展现人的本质的主要方式之一。
互联网有交互性、超链接、可检索和多媒体的特点,这些给我们带来了不胜枚举的好处。但也正是这样的特点,分散了我们的注意力。交互性:它使得我们可以下载信息的同时,也可以上传信息。志愿者聚集到一起编辑维基百科,向优酷上传视频和下载视频,在微博上关注别人和被别人关注……不断增加的互联网用途,让我们投入了更多的时间。超链接:阅读文本时,可以随时切换到不熟悉的术语或者人物或者观点。据1990年一项调查显示,研究人员让两组实验对象分别查找一组文档。一组在超文本形式的电子文档中找,另一组在纸质文档中找。结果发现使用纸质文档的实验对象明显胜过另一组。超文本的读者常会“扫过页面,而不是仔细阅读其中的内容”。可检索:记忆是最基本是认知功能。可检索的互联网让我们的记忆“外包”,可以轻而易举从网上找到所需。然而,这也导致记忆力下降的同时,一会转向跳出的画面,一会转向网页旁边的广告。多媒体:它不仅提供大量的文章,还提供图像、声音和视频,看这么多的信息难免造成认知疲劳,过载信息已经超出关注能力的范围。
[if !supportLists]1.3 [endif]注意力的争夺造成的危害
我们似乎已经进入一个“忙者生存”的年代。肖峰教授提到注意力污染和扭曲、导致青少年沉迷网络等问题。我们越来越失去自制能力,选择信息的能力也越来越在丧失,我们看到的都是别人为我们选择好的。
二、互联网改变了阅读
语言从历史渊源上讲,更本质的精髓当是声音,而非文本。符号、文本代替声音那是之后的事情。从最深刻的意义上讲,人类语言的本体论转移发生两次。第一次是由书面语言的产生相应出现了载以蚊子的人工媒介,这样的人类语言就超出了单纯基于自然媒介的口语阶段;第二次本体论转移发生在新近,以文本的数字化电子刑天的出现为标志。当书面的文本转移到了网上,特别是读写器的出现,使得我们的读书更为方便,可以点击翻页、添加书签、突出段落,甚至题写标志。视力不好的人还可以增加文字的符号,似乎给我们带来了阅读的福音。美国网上书店亚马逊公司在2009年初报告中称,他们书的销量中,电子书占到了35%,比一年前的不足10%有看显著增长。
但是,也有不少疑问的声音。克里斯蒂娜·罗森(Christime Rosen)是美国华盛顿伦理政策中心的研究人员。最近在阅读《尼古拉斯·尼克贝》的时候,提出了他的担忧“当我试图在电脑上长时间阅读的时候,我的眼睛难得片刻的休息,视线总是跳来跳去。……沿着互联网链接,直接跳到狄更斯的短篇小说《马格比岔口》,知道20分钟后,我还没继续回去读《尼古拉斯·尼克贝》”。平静专注的阅读方式被打破了,同时还有深入的思考能力被削弱。阅读方式的改变,也带来了写作方式的改变。“手机小说”在日本畅销书排行榜占据了主要的位置。2009年新浪微博内测,转而短小、精炼的写作方式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取代了上下文的反复思考,一句话、140个字的写作降低了门槛,也使得内容更加随意。
三、互联网/计算机改变了认知方式
科学或技术的变革对哲学的影响,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牛顿的机械论,让我们把宇宙看做一个巨大的钟表看,形成了机械机械决定论的世界观。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展,逐渐形成了计算主义的看待世界的方式。
互联网的多窗口模式,使得我们可以把多种感官调动起来的同时,也使得我们的协调能力不断得到增强。这或许是以往的任何学校教育不曾有过的。
四、结语
据《第28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上半年,中国网民人数接近4.85亿,微博注册人数1.95亿。人数的剧增,导致互联网的很多问题更加严重。如:知识产权问题(如Google版权之争、韩寒等作家作品之争)、隐私安全问题、网上信息真实性问题(特别是微博谣言问题,如金庸“被去世”事件)等。我在这里并不是要对互联网“指手画脚”它的种种“不是”,只是想唤起更多的人对互联网与我们关系的讨论和思考。互联网带给我们利益的同时,它悄然地进入我们的大脑,改变着我们的思维,寻找一些解决的方法是我们的出路。
参考文献
1.尼古拉斯·卡尔:《浅薄》,刘纯毅译,中信出版社2010年版,第47-48页。
2.郦全民:《用计算的观点看世界》,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90,191页。
3.肖峰:《网络时代的注意力问题》。
4.段永朝:《碎片化生存》,中信出版社2009年版。
5.中国互联网中心:http://www.cnnic.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