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满节气一过,白日越来越长,阳光变得热烈起来。中午时分钻石般的阳光铺满大地,置身于阳光下,感受到热浪灼人。
走到街上时,偶遇了从前的邻居,他正在买农具,说是为麦收做准备。他的话勾起了我关于麦收的记忆,恍惚间,隐隐闻到了那浓郁的麦香。此刻,田野里的麦子正在争分夺秒的吮吸阳光,汲取能量。想着给人们献上一份厚礼,感恩他们经年累月的辛苦付出。
虽然不收麦已经很久了,但是那些记忆,一经触发,就鲜活起来了。童年的欢乐,少年的强说愁,成年以后对劳动者的体察和敬爱,这一切都被牵连出来。
童年时代,不知劳动的艰辛。但也常常会跟着母亲去田间。亲眼见证了庄稼的成长,感受着大自然的神奇威力。那青青的麦穗在阳光的照耀下,居然能够一点点地饱满起来,散发出香甜的味道。
麦收时节,父母挥汗如雨抢收,我和几个孩子在地头的树荫里玩耍。有时跑进麦田想去帮忙,但又被赶了回来,说是万一晒伤了,碰伤了,反而帮了倒忙。又不可以走远,免得惹母亲生气,有时候各种花样的游戏都玩遍了,甚至于迷糊地睡着了。现在想想那时真是不懂事,本来那时自己多少可以做点零活的。只是源于父母的过于疼爱,才免受了许多苦楚。
少年时代呢,不再如童年时那般只顾嬉戏,懂得了为父母分担。麦收时节,也曾镰刀在手,在那场田间大会战中尽了点绵薄之力,亲身感受过麦收时那紧张的旋律。若干年过后,说起“麦口”的时候,面对别人“曾不事农桑”的批评,感觉还有一点点回应的底气。
长大之后,一直读书、工作,很少再去田间劳作。关于麦收的消息,完全来自别人的话语。有了现代化的机械设备,乡亲们呢,无需再去经历那种“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收麦之苦。“麦口”的艰辛已是记忆。说起麦收,再无往日那般紧张和担忧。生活的富足,让农人们无需饱受劳动的艰辛。
就如现在,小满之后,麦收在即,农人们依旧悠闲,他们随意的逛着集市,言笑晏晏。丰收在望,但也没有过多的焦灼。人们都不指望着它糊口,再说也就是三两天,就可以让粮食入仓,带来一笔收入。
只是如今没有田地的我,反而更多的关注起农事,听家里有地的同事说起麦子扬花了,灌浆了,成熟了,头脑里就会浮现出那青黄相接的田野,想象那无边的绿野变成遍地黄金。
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再参加麦收劳动的我,更能够体会到农民的艰辛,懂得所有的收获都源于平时辛苦的付出,对土地也有了更为深沉的眷恋。有的时候也会找点空闲的时间,带孩子去亲近一下久违的田地,让他真正理解什么是“粒粒皆辛苦”。
在教育这片原野上耕耘的我,也在努力经营自己的一亩田,怀抱希望,在孩子们的心中播下真善美的种子,真诚地期待着每一年都能有好的收获。
二
脱离了劳动,和乡村渐渐有了距离。如今的我,也只能在一篇文章的描述中,在一首古雅诗词的感发下,去重温当初的记忆,让热血和豪情再一次沸腾。就如此刻,我正在读的小满节气课程,就让我的神思游离到从前。
南风原头吹百草,草木丛深茅舍小。
麦穗初齐稚子娇,桑叶正肥蚕食饱。
老翁但喜岁年熟,饷妇安知时节好。
野棠梨密啼晚莺,海石榴红啭山鸟。
欧阳修的这一首诗,引发了我的回忆。“南风”、“百草”、“麦穗”、“桑叶”、“肥蚕”,生在乡村的我,对这些都不陌生。小满时节,读着这首诗,感觉它有着感发的力量。它让你似乎闻到了南风吹过时带来的麦子的浓香,让你的心中有了对丰收的祈盼,这一切都特别的美好。
因着他的这一首诗,我对欧阳修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早先,我对他了解不多。只是对他的《醉翁亭记》耳熟能详。从中大略了解了他的遭遇、抱负和情怀。
后来因为读了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对他又多了一些了解。有感于他对后辈的提携和爱护,心里对他倍生好感。这位文坛盟主总是以求才育才为己任,深获学术界敬爱。
他对苏洵热诚接待,且经过他的介绍,老苏又受到枢密韩琦的邀请,在其家中,又认识了一些高官显宦。他曾把东坡殿试之作传给同辈观看,激赏数日。虽然由于误会,把苏轼列为首卷的文章改为第二。饶是如此,年仅二十岁的苏轼得此荣誉,很快就以全国第一流的学者知名于天下。
在这方面欧阳修先生功不可没。据记载,有一天欧阳修对同僚说:“读东坡来信,不知为何,我竟喜极汗下,老夫当退让此人,使之出人头地。”要知道他是当时的文学权威,一字之褒,一字之贬,都足以关乎一个学子的荣辱成败。他对苏轼的称赞,足见他的谦虚和对后辈的大力提携。
如今细读月如水老师的课程文字,对欧阳修先生又有了更多的了解。对这位坚持自我,坚守人格,心怀天下,具有担当精神的北宋文坛泰斗,心底里更多了几分仰慕。
他有着良善清明的眼睛,豁达自由的心境,他时刻以赏识的眼光提携帮助身边的年轻人。他是智者,是良师。难怪苏轼对他感恩不已,在《西江月·平山堂》等词作中深情赞颂。“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欲念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
为人师者,当以欧阳修先生为镜,修养身心,以赤子之心育英才。想起曾经的学习历程中,也曾遇到过如先生般对自己呵护有加的师长。“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这也是我选择当老师的一个原因。
平凡如我,也当尽心尽力爱护学子,在教育的一亩田中,努力耕耘,去赢得属于自己的一份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