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关于中国家庭的书,文章一共分为4个章节,作者最核心的内容是从夫妻关系写起,只有夫妻关系稳定,这个家庭才能带来稳定的幸福感。
1.夫妻关系是家庭的核心
首先我们从谈恋爱说起,谈恋爱的主要意义不是让我们找到一个能黏一辈子的伴侣,而是让我们明白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人,伴侣是另外一个和自己一样独立,一样重要的人。恋爱是亲子关系的复制,如果你的童年幸福,那么你更可能复制幸福,如果童年是痛苦,那么更可能复制痛苦。
中国式的恋爱,把对方当做婴儿一样来照顾,当做天神一样来崇拜。恋爱到深处,我们会变成孩子。这也是你经常发现的很多女孩想找一个像爸爸一样照顾自己的男朋友,或者找一个像妈妈一样疼爱自己的女朋友,一旦我们觉得恋人的确符合我们的理想父母,我们就会变成孩子。
比如恋母情节或恋父情节,如果爸爸非常爱自己,女孩的童年过得非常幸福,那么,等长大后,她就会希望找一个和爸爸比较像的男人,重复她童年时的快乐。然而过去的力量是很强大的。很多时候,我们刻意去寻找与父母不同的人。但实际上,恋人真正打动我们的地方,却常常是他(她)与父母相似的地方。
很多时候,父母之间的相处模式,孩子会在潜意识无意之间学到,这不用父母教育,幸福的家庭都长一样,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比如经常听到要不是为了孩子,我早就怎么怎么样,其实这样的想法是不完整的,我们一定要懂得,配偶才是真正陪伴我们一生的伴侣,才是我们最重要的心理寄托,而孩子不是。
如果是父亲,就要对女儿说,我爱你,但妈妈才是能陪伴我一生的;
如果是母亲,就要对儿子说,我爱你,但爸爸才是能陪伴我一生的。
只有夫妻关系健康了,这个家庭才会健康。
金句
父母关系才是孩子心理健康的模板
爱是深深的理解与接纳。两个人的关系越来越深,就不容易审美疲劳。
婚姻之所以容易成为爱情的坟墓,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婚姻只是我们过去家庭模式的复制。
2.分离是生命中永痕的主题
生命的意义在于被看见,孩子在0-3岁的时候,母亲的关爱特别重要,这样的孩子才会获得足够多的母爱,形成真正的自我,一个人太脆弱,很少是宠出来的,而多是幼儿时期没被看见。母亲是一面镜子,我这面镜子照见了你,那一刻,我也是你。
不过孩子总会有长大的时候,离不开父母的孩子其实是心理还没有断奶,不过这样的现象还是很少,但大部分是父母离不开孩子。当我们知道夫妻关系是核心以后,就要学会和孩子分离,这样他们才会真正的成长,比如离开家门上大学的孩子,其实他们并不会害怕和不适应,而是非常的开心,这时候父母的担心反而是多虑了。
金句
感受被看到,就是最好的治疗。
3.别把焦虑转嫁给孩子
中国式的焦虑其实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你看看张三家的孩子都学奥数,我家孩子也要学奥数,其实我们这个时候可以问一下内心的自己,是孩子想学?还是自己的内在小孩想学呢? 我考虑的到底是谁的内在需求? 到底谁在焦虑? 其实想明白了,焦虑也就少了。
其实孩子他(她)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生命的价值在于选择,但做父母的常常忘记这一点,他们不让孩子去做选择,总是忍不住要替孩子做选择。如果父母什么都替孩子做主,那么就无异于是在杀死孩子的生命。
当一个人不断为自己的人生选择时,那么不管这些选择时对是错,他的生命都会因为自主选择而丰富多彩,而他的心理能量就会不断增加,只有这样做过选择,一个人才算活过,父母替孩子作所有的决定,就是在从精神上掐死孩子的生命,因为他们总感觉是在为父母而活,如果你真爱孩子,请尊重他们的独立空间,请放手让他们自主选择,不要从精神上杀死他们。
金句
一个成年人的关系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他童年关系模式的再现。
4.中国式家庭
婆媳关系是中国家庭的主要战争,平时我们认为这主要儿媳妇和婆婆之间的斗战,却忽略了本质——这是婆婆、媳妇、儿子的三角关系,核心目的是争夺被动的儿子。至于公公,已成了这个家庭中可有可无的注脚,没有人争夺他,婆媳关系中,谁都赢不了。这组三角关系中,最能解决问题还是这个儿子,如果他袖手旁观,那么所谓的婆媳关系是很难处好的。
婆婆之所以争夺儿子其实是她上一代关系的轮回,因为这个婆婆在之前的家庭关系中被认为是“外人”,她只有把核心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儿子身上,等儿子长大,她也能通过争夺儿子来确定在这个家庭中的核心位置。如果儿子站在母亲这一边,那么他的媳妇会延续这样的轮回,轮回中最遗憾的是,没有爱情。所以丈夫一定要站在媳妇这一边,当然最好还是不要和婆婆公公住在一起。
相反,如果是上门入赘,岳父岳母和女儿女婿一起生活,那么婆婆和媳妇之间的麻烦将被岳父和女婿的困扰所取代。
当然书中还有很多精彩的案例,以上是我从书中精选读书笔记,推荐书籍《为何家会伤人》——作者武志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