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15日,日拱一卒,积硅步,精进未来的自己。
你最爱什么?
爱钱,爱美,爱旗袍。挺俗,但是是真心话,我是一个女人,一个年老色迟爱生活的女人,有这点小心思也不为过。
从何时起对旗袍有了印象?应该是《花样年华》播出的时候吧,剧中张曼玉穿着一件件摇曳着光影的旗袍,配着那幽怨曲调,在暗淡的弄堂里来去的穿行,23件风格各一的旗袍,撑起了整个电影的骨架,把一个被劈腿的太太,华丽端庄外表下的压抑苦闷,诠释的淋漓尽致,一抬手,一回眸,都自带着万种不可言说的风情,让男人爱慕,让女人羡慕。
受此影响买了平生第一件旗袍,是一款改良的棉布旗袍,“唐朝”家的,由此开始,关注旗袍,终成热爱。
旗袍,中国国粹,国服,展现着民族风情,以及东方女性特有的柔美。关于旗袍的起源有好几个说法。但从清朝演变而来更容易理解,大清入关,实行八旗制度,满族人又称旗人,满族女人普遍都穿那种长而肥大的袍子,看看清宫大剧中的服饰还真是挺美的,就是不知那时的姑娘媳妇是不是真的那样穿的。
后来随着朝代的更迭,满汉一体化,互相效仿,慢慢演变。直到民国,女性都穿起了简化的还略肥的旗袍装,再后来,随着新文化运动浪潮的兴起,以及西方服饰制作技巧与审美标准的影响,这时的女性服装悄悄发生了改变,有了时装的元素在里。当然,还略显朴素和保守。
到了30,40年代开始繁荣发展,在时尚前沿的上海滩,民国女性的名字,总伴随着她们的旗袍照,如政界耀眼的宋氏三姐妹,她们经常是身穿旗袍出席各种重要场合,据说,宋美龄有一专职给她做旗袍的师傅叫张瑞香,一路随侍在左右,从重庆到南京,到台湾,不间断的给蒋夫人做旗袍,她的旗袍数量至今无人可及。
研究原子弹的吴健雄女士,一代影后阮玲玉,才女张爱玲,林徽因,陆小曼,以及当时的众多名媛,富家太太们,都钟爱旗袍,旗袍是那个时代女性美的代言品。
那时代的旗袍裁剪服帖,有了收腰,打褶等元素,衣料也越来越讲究,以丝绸,棉麻为主,这时旗袍的标准特征就是,立领,右侧开襟,有如意襟,琵琶襟,还有两侧襟,两侧大开衩,小开衩,手工盘扣,绣花,画染,包浆滚边,有袖或无袖,面料工艺越来越细腻,做工越来越考究,彰显女性的曲线美。
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由于政治经济原因,旗袍一度在内地退出了人们的视线,销声匿迹了,但是在港台地区和海外华人中,旗袍依然流行。
等到改革开放后,经济复苏,文化重建,旗袍也悄然的出现了“回流”,女性对于旗袍的喜爱,就如同对容颜的在意一样,天性使然。
在北京的老店“瑞蚨祥”看到一件绣着层层叠叠牡丹,华贵无比的旗袍,只准看,不准摸,标价二十五万,心里万分的喜欢,所以爱钱,为穿旗袍要使劲儿去赚。
爱钱,爱生活,我是爱穿旗袍的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