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体心理学是一个有关发展的系统理论,它把问题、模式与自体发展联系起来。
根据这个理论可知,早期的看护者对于儿童的自体发展必不可少。因为这时被儿童作为自体的一部分去体验的,所以被称为自体客体功能。方法如下:
镜像化——看护者可以适当地回应儿童的能力和内部状态的共情能力。
理想化——看护者可以被儿童理想化的能力。
在构建拥有下列问题的来访者的案例假说时,将问题、模式与自体发展联系起来,是十分有帮助的。
自尊调节
共情和嫉妒
自体的定义:我们认为自体是一个人必要的特质,具有跨时间的稳定性,并且使个体具有独特性。其实就是观察。
自体客体就是观察的对象,是不断变化的。
总的来说,积极自尊的特点是能够接受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且具有在任何情况下(包括在逆境和被人指责的时候)对自己有信心的能力。
我们认为健康的自尊的发展由先天特性(先天复原力和乐观等)和与早期看护者的关系两方面决定的。看护者如何回应儿童的情绪状态、体能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对于帮助儿童建立信心,以及对自己的能力和限制有积极且现实的认识,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自体心理学的基础
自体心理学集中于探讨早期关系如何影响个体发展,特别是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是如何培养出子女清晰的且充满生命力的自体感的。这个理论的中心是儿童的自体发展是由看护者的共情能力决定的。一个善于共情的看护者能够准确的感受到儿童的想法和感受,他会向儿童表现出他可以理解儿童并且以充满感情的、促进发展的适当方式来回应儿童,这被称作镜像化。
儿童也需要将他们的看护者理想化,即通过感受这种理想化的温暖来感受强大、美好和安全。
除了镜像化和理想化,自体心理学家提出,在童年生活中,夸大对于自尊的健康发展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夸大必须被看护者赞同并且鼓励。夸大包括很多强烈的情感,比如想要变得强壮、与众不同或者美丽。善于共情的看护者能够感知到这些并且通过适合儿童年龄的方式来做出回应。
科胡特创造了术语自体客体来描述这些看护者的关键功能。这个术语的英文单词不仅仅是简单的字母,这反映了科胡特相信儿童在感知他们的看护者时并不是与他们自己安全独立的。自体客体,即父母或其他看护者会允许自己被儿童来管理他们的自尊和情绪状态。
二、将问题和模式与自体发展的影响联系起来
1、自尊调节
(1)、低自尊
自体心理学可以很有效地解释低自尊。一个成年人的早期看护者如果不能认可他的能力(镜像化),将会导致这名成年人低估自己的能力,且难以拥有良好的自体感。
(2)、过度膨胀但是脆弱的自尊
早期看护者如果高估儿童的能力,会导致个体对自体有错误的认知,他们的自体表面上很强大,实际上很脆弱。
尽管他们可能会展示出过度的自信或高傲,但当他们的自尊受到威胁时,他们会很快地感到焦虑、愤怒甚至精神被压垮。
(3)、共情与嫉妒的问题
无法正常构建健康自体感的儿童,可能会长成一个没有能力共情且总是嫉妒他的人。当他们长到成年人时,他们经常会全神贯注地保护自己脆弱的自体,而无法理解他人的需要、经历和观点。
通过使用自体发展的理论,我们也可以很好地理解嫉妒。对自己比较有自信的人,是可以忍受别人拥有他们没有的东西的。然而,那些努力维持他们的自尊的人,经常会因为别人所拥有的财产、能力或者关系而产生威胁感。
将成长经历及问题、模式与自体发展建立联系
通过自体心理学,我们能假定E先生在童年期没有获得足够的自体客体感。他的父母没有充分与他共情,使得他无法理想化他们。结果,他无法发展出健康的自体感。他为了可以理想化他的父亲并且是父亲变得更有升级而付出的努力也被忽视了。他感到总是被他的姐姐超越,他的母亲似乎也不关心他的内心世界,只是过渡地奖励他的成绩。作为一个成年人,他无法感受到应有的快乐,也不能为自己和自己的工作感到骄傲。
三、用自体发展的思路引导治疗
将问题、模式与自体发展联系起来,意味着治疗师的治疗策略应该帮助来访者发展更健康的自体感。在自体心理学中,心理咨询关系的本质能够弥补这种缺失。来访者将期望治疗师提供自体客体功能来帮助他们加固、重建自体感,或者使他们的自体感变得有生气。这种来访者不会将治疗师看做独立的人,而是将他们视为他们自己无法控制的那部分的延伸。这意味着来访者童年中的一个完全不完整或部分不完整的发展阶段的再激活。最重要的是,这些病人通过治疗师来满足他们发展过程中理想化的需要,并且获得对他们个人经历、思想状态和夸大自体的肯定。
因此,治疗师们会允许来访者们炫耀,而不是过早地向他们解释这种移情。在自体客体移情的影响下,来访者感到被理解,被激发出了升起。他们能感受到与治疗师的联结或控制治疗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