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书曾经分两类,一类是自己想读的,另一类读来装❌。
想读的大都是小说散文,午后消磨时间足矣。另一类却真的填充了我无知的时光。
1.《早恋》,肖复兴
高一,就在所有人都埋头苦读的时候,我开始疯狂地跑图书馆借阅小说,也许是为了吸引男孩子注意,我借的第一本书是肖复兴的《早恋》 。
这本书成了我课余时间的消遣,历史课和物理课也会拿出来瞅瞅。
直到今天,我已经想不起它的具体情节,为了写这篇文章,不得不重看(百度“早恋小说”第一条就是)。只记得尺度足矣震惊那个年纪的我,比如有高中学生怀孕堕胎等等内容。
另外,叙事比较真实,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矛盾刻画也比较合理。没有无病呻吟,没有玛丽苏情节,比青春文学什么的好看多了。
2.《西方哲学史》罗素
罗素这个名字我初中时候印象就很深刻,那时候看《围城》,方鸿渐总提罗素的名字用来吹牛。我非常理解,当你吹牛的时候,肯定是要谈到一个很牛的人。于是,看这本书是慕名而来。
另外,经济学在最初发展的时候,和哲学、逻辑学是密不可分的,这也是我读它的一个原因。
大二的时候,我把上下两册硬是啃完了。只记得图书馆的这本书封面都破了,用其他纸补着,里边书页黄黄的,右下角卷卷的。
后来我养了只荷兰猪,给她取名毕达哥拉斯,只能说是受益于此。
如果纯粹出于兴趣,建议第一次读的时候每个章节只了解哲学家的基本思想。不要仔细研究他说的是什么意思,如果不懂,很可能打消积极性。
就是在这本书里,我了解到,人类很多学科在发展之初是密不可分的。比如,在最初古希腊哲学家朴素的哲学思想里,对世间万物构成的认识很单一,后来大概也受到了物理化学发展的深深影响吧。另外,很多无政府主义或功利主义哲学家,更是推动了宏观经济学的发展。
如果你从小在国内接受教育,那么你脑海中的哲学有很大一部分离不开马克思恩格斯,然而,在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中,他俩只占很小一部分。而且无论在哲学还是经济学中,他们的思想被认为是激进的。在我国政治经济领域的运用,也只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很多哲学家的理论在我们看来都是毁三观的,比如英国的功利主义哲学家边沁。他在伦理价值判断中,企图把善和恶完全分开。可能是研究法学的职业病……
这是一本很长见识的书。它告诉我,即使在思想领域,世界也不是生来就这样的,我们每个人也不必相同。
3.《通论》,凯恩斯,全称《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我是学经济管理的,专业课老师在课堂上不止一次地给大家安利,如果有空,一定要去读一下凯恩斯的著作。他被称作“宏观经济学之父”,数学、逻辑学、经济学都很厉害。
我买的图中这一版的译本,不知是译文太拗口还是我的水平太低,我把每个字都要读出来了,还是看得云里雾里。总之在我印象中,逻辑学功底好的人,写的东西大都不好看。
这是一本专著类的书,实际在专业课学习中,很多理论的来源是不同的,编者会在不同章节吸取不同学者的观点,他们著作里有失偏颇的地方编者会直接忽略。然而如果在看专著的时候只是啃个皮毛用来吹牛,一旦了解到其他学者的观点与之大相径庭,会直接崩溃......毕竟是基础类的专著,里面的学说会有一些不足,但是仍然很伟大。
4.《梦的解析》弗洛伊德
怎么说呢,好像不管梦到什么,都是你的生理欲望作祟……不是很懂。
精神分析心理学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吧,但凡这类书,作者的想法都极其朴素,极其大胆,极其赤裸裸。
当时在上课时候偷偷看,看得我迷之尴尬,就像在看小黄书。
好奇可以看一看,我没什么要说的了。好尴尬。
5.《自由选择》米尔顿·弗里德曼
这本书告诉我们,为什么要实行市场经济。
作者和妻子很恩爱,这本书妻子好像也有参与。
作者曾是美国财政部的顾问,书中一些和美国经济相关的东西我看不懂。主要是在讲市场如何运行,政府的管制对自由市场有何影响,之所以经济会出现危机,并不是政府管得太少,而是插手太多,以及教育、消费者、工人因市场不自由而面临的困境等等。
书里有这样一段话:“要说有谁能在一夜之间便被说服,那么他绝对不是真的被说服了。因为一旦遇到一个持相反观点的人,两人聊一个晚上,他的观点可能又转变回去了。真正能说服你的人,只有你自己。”醍醐灌顶。
这本书没有前几本那么枯燥,字句通俗易懂,有点经济学常识就能上手。
为了装❌,我啃过几本好书。读书这个事并没有带来什么实际利益,然而遇到和我不一样的人,我变得更加宽容,面对问题,我不再偏激。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