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谈“毒”色变的春天,大部分人都困守家中,也许在做着一些手头的事,也许沉溺于网络的信息流中,也许也是无所事事。现在我把这本书分享给大家,相信大家看过后,至少有一两天是有事可做并停不下来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本书有“毒”。
《断舍离》是日本“断舍离”创始人山下英子的代表作,有关“断舍离”的理念也早已流传开来,我也在两年前就了解到有这样一本书,但一直没有翻开来看过。在我看来,“断舍离”不就是扔东西,让东西变少,东西少了,当然就好整理了。
今年再一次看到这本书,终于翻开看了起来。一看完,就迫不及待在家实验起来。为什么呢?因为边看书边审视自己的居所,这么乱,这么拥挤,我是如何做到视而不见的?像这种“不行动等于零”的工具指导类的书,如果看了还无动于衷,其实也是没看,真正代表看过,就是通过书里的知识来指导生活。
上午看完,放下书马上行动了起来。脑中首先想到的就是,我对自己的家满意吗?家里所有的东西都是我想要的吗?然后根据书里的指导,从小地方着手。虽然不确定全部收拾整理好要多长时间,但还是决定一项一项来,这样才有利于建立成就感。
从入户花园开始,入户花园没有种花,依墙做了几排大柜子,当初就是为了图收纳空间多,收纳方便。但是好久没有打开了,因为从住进来就不停地往里塞东西,都不知道里面塞了些什么。但一想到满满溢出来的东西,心里就觉得堵得慌。终于要清理了,心里莫名有几分兴奋。打开柜子一看,五年前装修房子后剩下一些钉子、电线头、腻子粉等等,居然都在,当时估计总用得上,但五年过去了,根本没用上过一次。两个风筝,以前买给儿子玩的,总想着下个春天用得上,就塞在柜子里了,其实第二年春天又买新的了,这也是为什么有两个风筝。最让自己哭笑不得的是,五年前装修房子时买来掸墙灰的鸡毛掸子,我轻轻一碰,腐朽了的鸡毛满天飞。哦天,一直舍不得扔的一个旧鸡毛掸,给了我一个烟花般的礼遇。扔扔扔,三下五除二把柜子清空了出来,鸡零狗碎的东西都扔掉。再把有用的东西放进去时,我始终告诉自己牢记“7·5·1法”,也就是书中说的“看不见里面的柜子东西占整个空间的7成,半透明的柜子东西占5成,完全露在外面的空间比如桌面东西占1成”,这样才会既整洁又舒服。
整理完入户的储物柜,东西整整丢了三箱。然后转战厨房,其实去年看了近藤麻理惠的《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对厨房就进行过一些清理,所以整理起来相对容易。有几个锅,自从去年认为以后还用得上的其实一年来一次都没有用过,这次拿出来发现都锈蚀掉了,赶紧扔。食材方面,最近在家物资短缺,把以前的库存都消耗得差不多了,这样看来,储存的习惯有时也有好处嘛。餐边柜里的一套杯子,因为是结婚时妈妈买的,一直想留作一点纪念,去年没舍得扔,想想其实一次都不会用的,索性扔了吧。
客厅的大工程是儿子的玩具。很多玩具都残缺了,可儿子不同意扔,说那些玩具不是玩具,是他的朋友。但他很久都不玩了,我说你不停地交新朋友,这些老朋友你都冷落他们那么久了,他们也不高兴继续待在那吃灰尘的,而且在这乱糟糟的玩具堆里,你都不清楚自己真正想玩的是什么玩具了。后来他也觉得对,就把最喜欢玩的留下来,空间也宽敞了,自己也能多玩喜欢的玩具了。
整理完这些就到晚上了,整个看得见的空间清爽多了。
第二天一早,起床后马上进行书房和卧室的“断舍离”。书,总是更难舍弃的,我就从卧室的衣柜开始。很久不穿的衣服,少掉一只的袜子,买裤子赠送的皮带,买包包时的备用包带……原来空间被这些所谓用得上的东西塞满了,怪不得总是找不到自己要用的东西。
书房是个浩大工程,我老早就做好了心理准备。先生说属于他的书架不用我管,我就从自己的书架开始“断舍离”,很多以为以后会看但再也没翻开过,特别是时过境迁,当时那些觉得以后会看的书,现在一点兴趣都没有了,扔了吧。一些杂志,总觉得留着会有用,都过期那么久了,书越来越多,信息也不断地更新,好多都失去他们本来的价值,扔了吧。属于我自己的书架,我清楚地知道自己喜欢和想留下来的书是什么,所以没有过多的犹豫。值得一提的是,在整理的过程中,我发现了几套试题,居然有立马拿起来做的冲动,还有一本《金刚金》字帖,趁现在,拿出来,当天晚上开始抄了起来,也祈愿疫情早日过去。根据“7·5·1法”,书架有玻璃,放满五成。整理好自己的书架,突然心里轻松了许多,也清楚了自己想看的要看的书有哪些。说真的,一生的时间有限,知识浩如烟海,我们不可能穷尽,懂得取舍,人生才会更充实更轻盈。
儿子的书架是乱得不能看的,一方面书多,另一方面是他乱拿乱放。整理他的书架,当然得征求他的意见。我拿一个空箱子给他,让他自己筛选一遍,把不要的书拣出来放箱子里。他很快搜出来一箱,我看了看,果真是以后不再看了的,比如过期的《小学生天地》,学校发的一些读本等。我再去他书架看,还是有许多书要扔,比如一些低年级时买的课外书,一些内容粗制滥造、装帧也粗糙的书,我认为没必要看的,而且他一直也没看的,我都主张舍弃掉。对他不看的书,他倒没意见,那些之前看过的课外书,他倒有感情不舍得扔。我就让他选了几套经典的留了下来,比如《不一样的卡梅拉》,他现在还觉得很有意思呢。不过我告诉他,以后补充新书时,必须在书架里挑一本不要的书扔掉。这也是遵循“1out1in法”,这样才能保持空间的整洁,并充分利用每一本书的价值。
所有该扔的扔掉,再重新摆放,整个空间都井井有条,自己也觉得神清气爽,满满的成就感。先生简直不明白我是怎么回事,突然勤快得他都不适应了。我说我看了一本书,说要“断舍离”,他说,这本书有毒。因为现在每天起来都见不得一点脏乱差,东西顺手就归位,与以前判若两人啊。
如果没空看这本书,可以看看我下面的拆书稿,既节约时间,又汲取了书的精髓。
《断舍离》拆书稿
《断舍离》是山本英子的代表作,“断舍离”潮流的流行也有十来年了。从字面上看,好像就是“扔东西”,但又远不仅是扔东西,是基于认清内心的人生整理术。把这三个字拆开来,就是舍弃不需要的垃圾,斩断与物的联系,并不是说不买东西,而是在买东西的时候只买当下要用的、提升生活品质的东西,同时脱离对物的执念。断舍离的过程,就是自我探索的过程。
人们之所以被物包围,是因为现在物质充裕,随意渗入到生活中,慢慢就形成了以物质为中心,比如说,购买了一套精美的餐具,平时并不舍不得用,只是觉得拥有它就有一种安心感。那么断舍离时,我们不是仅仅要把东西扔掉,而是考虑,我想要怎样的生活空间,这个空间可以容纳多少东西,哪些东西是对自己最适用的,再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取舍。
说到扔东西,一般人都难做到,为什么呀?因为每件东西被带回家都是有原因的,或者是花了钱,或者是留有记忆,更或者是没有它会焦虑。那么在舍弃的过程中,就需要有自省和自审的精神。
在观念上,首先认清现状,明白自己的处境,知道自己有多少东西,需要多少东西;其次,描绘家的具体构想,也就是说希望生活在怎样的环境字中;最后,停止自我否定,朝理想的家的方向努力,不要认为自己做不到,比如我自己在没行动之前,总认为自己不擅长整理收纳,后来按照方法来,却是可以做得很好的,至少跟之前比自己是满意的。
有了这些理念铺垫,最后就是行动起来。不要想着一次性改头换面,时间充足当然可以,其实可以从小地方着手,比如先收一个柜子之类。拿出杂物,审视;扔掉废品和垃圾;留下的东西遵循必要、合适、愉快的原则。收纳时按照空间最适化,比如“7·5·1法”,看不见的空间七成,半透明空间五成,完全暴露的空间一成,这样就有井然有序又宽敞,也就是有“呼吸空间”;物品在摆放时同时考虑到三“自”,也就是“自立、自由、自在法”,可以立起来的物品立起来,能够自由取用,生活其中不阻塞而自在。断舍离并不是主张不买东西,而是根据当下需求买最适用的东西。那么添加一件东西后,就舍弃掉一件重复的不用的东西,也就是“1in1out法”,这样空间就不会再次变得拥堵、杂乱,比方新买了一双小白鞋,那么鞋柜里旧的那双就扔掉,因为你买了新的基本不可能再去“宠幸”那双旧鞋了,道理显而易见,在有选择的时候我们喜欢选择令自己愉悦的物品。
除了外在的物品,对于现在充斥网络媒体的信息,其实我们也要进行这样的“断舍离”,不然也会沉迷于信息的洪流中找不到方向。
家居的断舍离,引申到我们生活上,主要就是遵循三大原则,活在当下,结果反馈到自身,给予。所谓活在当下,就是摆脱执念,对物的执念,对回忆的执念,引导自己做当下最恰当的选择与决断,我现在需要什么,什么更能提升我的生活品质,选择基于主体,而不是在于物的本身。结果反馈到自身,就是不是说做一次就完了,而是通过这样的洗礼后,再也不容许回到从前的样子,那么每次都是呈现最好的样子。给予就是“出”之美学,“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在对待物品对待生活也是如此,我们给别人机会其实也是给了自己机会。
《断舍离》既是对物品的一种收纳整理,也是在认清内心的基础上对人生的一种反思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