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坚持人民至上,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只有坚持人民至上,才能走好中国现代化发展之路。
人民主体地位观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石,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和价值取向。从党的宗旨看,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同其他政党的根本区别。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除了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足以体现人民的重要性。
以人民为中心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定位。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创造的主体。中国是超14亿的人口大国,人民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力量。作为中国现代化的实践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根基”。
以人民为中心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定位。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衡量社会发展的最高标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为之奋斗的目标。”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以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目标。“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中国式现代化要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创造新的伟大实践,需要不断创新发展中国模式和中国特色,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一是在高质量发展中“做大蛋糕”,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二是通过优化分配“分好蛋糕”,共享发展成果,消除相对贫富差距;三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多层次、多维度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