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一周前去医院看病,医院什么时候都是人满为患,都是春运现场。
我从不期待遇上有耐心的医生,能遇上“医者仁心”的令我药到病除就已是感恩。至于医生的态度部分我自己能换位理解、正确对待、妥善消化。(实际上我遇到了一位耐心和仁心兼具的医生)
当医生得知我是一名心理学老师时,对方主动弱化了医生与患者之间惯常的距离感,问了我许多心理学的问题,我知道对方感兴趣的不是我,是心理学。
令我印象最深的一个问题是,对方问:你看每个人是不是都有心理问题?
这个问题和“你们学心理学的看一眼就能知道别人在想什么吧?”,是我最常被问及,出镜率最高的两个问题。
怎样看待心理问题?这的确是很多人头脑中最初最容易对心理学产生的问号之一。普通人通常容易装上“有病”的子弹射向心理问题。不妨来看看心理学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谁能保证自己一辈子没吃过感冒药,没用过创可贴?一定没有这样的人。人有了心理问题就如同躯体感冒了、不慎皮肤上划了个口子一样,正常得不能再正常。
所以,一个人心理健康不健康,不是有或无的质的区别,而是轻或重的度之别。人人都是有心理问题的正常人。
看待心理问题的角度非常重要。我理解心理问题是人类进化的产物。
千百年来,生而为人就会不可避免地要面对生命与死亡、悲痛与苦难、隐晦的童年创伤、埋在情绪里的刺、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自我与人生的意义等等。甚至还有极少数人要忍受比死亡更痛苦的绝望,比绝望更煎熬的生存。
我们所有经历的,从山崩海啸的危险之境到一根稻秆之微的日常烦恼,统统被作为素材收纳到集体体验库中,写入人类基因,于是我们有了失眠、焦虑、不安、恐惧…
一开始我们不知道怎么面对,和它们愤恨、厮打、打累了各自坐在角落里气喘吁吁走向了和解乃至同舟共济,共襄身心和谐之道。
于是从人类钻木取火活下来到试图从弗洛伊德、荣格、华生、马斯诺这些心理学大咖那里找到活着的意义。我们一直在寻找的就是这个和谐之道。
面对心理问题,两种态度不可取,一种是不关注心理健康,即使心理问题已明显到如“房间里的大象”般,仍视而不见;另一种是尚未佩妥剑,转身便江湖,遇到问题后乱打乱撞,被打得七零八落,却忘了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正确的做法是面对心理问题,试着走进它、觉知它,这些问题就已经在意识层面得以松动和解决了。
此外遇到棘手问题的时候别总想着抱怨,还可以抱心理工作者专业的大腿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