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太炎先生有言:“夫读史之效,在发扬祖德,巩固国本,不读史则不知前人创业之艰难,后人守成之不易,爱国之心,何由而起?”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我多次在学习书籍中见到《甲申三百年祭》这篇文章的大名,引起了我的强烈的兴趣。近日,我于闲暇之余有幸对郭沫若先生的这篇文章进行了通读,文章着重剖析了明朝末年政治的腐败导致国家倾覆,以及李自成在胜利后因骄奢懈怠而迅速步其后尘。
“甲申之变”后的300年,即公元1944年的甲申年,郭沫若先生发表了《甲申三百年祭》这篇文章,在总结明朝倾覆的教训同时,分析了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原因。郭沫若先生在文章中说:《明史》中称赞李自成“不好酒色,脱粟粗粝,与其下共甘苦”。经历屡战屡败后,在作风上迎来了巨大转变,采取了“收天下心”的政策,自陕西出兵山西,不到两个月便打进了北京城。在过短的时期之内获得了过大的成功,使得李自成及其以下如牛金星、刘宗敏之流,都沉沦进了过分的陶醉中去了。他们以为天下已定,开始过分的享受胜利的果实,在骄纵恣肆、奢靡享受中迅速败亡。他们没有汲取明朝灭亡的教训,更没有经得起权利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