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如约参加了昨天的读书会,聆听着五位分享者关于“知识管理”的分享。给我触动最大的不是内容,而是撬开了我对“知识焦虑”的反思。
反观这个社会,科技的快速发展让我们尝到了甜头,也让焦虑上升到了一个高值。工作焦虑、知识焦虑、婚姻焦虑、育儿焦虑……在各种焦虑齐头并进疯狂来袭的时候,有些人抗住了,有些人病倒了。
“焦虑”因何而起?是自认为的缺失。
“焦虑”为何而甚?究其本质,是颗攀比的心。
不同的社会角色出现的焦虑也不同,今天主要聊聊“知识焦虑”。
什么是“知识焦虑”,我觉得“知识焦虑”的人大多是苦于求知却不得章法,最终读了很多书,却感觉还是一窍不通。闭上眼睛回想一下,是否有过看到别人操一口流利的英语时,觉得自己应该重拾英语,让自己也能和老外无障碍交流;是否有过和别人聊天时,突然被别人抛出的一个你没听过的概念给怔住了,你觉得自己孤陋寡闻,赶紧恶补这方面知识;是否有过看别人都在去付费考认证,你也赶紧掏钱包,报了一个又一个班……
当所有你想要掌握的知识一起袭来时,你是不是有点恐惧,那么多东西能消化得完吗?没有学科背景,可以很好的领悟吗?当心中的疑问无法解答,又或是出现了畏难情绪,“焦虑”也就自然而然地侵占了你的内心。
参加读书会之前,我并没有很好的阅读习惯,阅读的文章、书籍多以育儿类或者儿童绘本类为主。当时没有“知识焦虑”,只有“育儿焦虑”,羡慕别人家孩子疯狂涂鸦的潇洒,焦虑自家孩子为啥怕脏不碰颜料;羡慕别人家娃释放天性,焦虑自家娃为啥心思缜密;羡慕别人家孩子敢于挑战,焦虑自家娃为啥胆小怕输……在被“焦虑”折磨得喘不过气来时,突然我缓过神来,我开始主动避开各类育儿文章和书籍,选取了和自己育儿理念相近的“华德福”,了解其育儿的精髓,然后开始观察自己的孩子。“育儿焦虑”,是因为家长的眼睛只知道盯着别人家的孩子,而忘了去关注自家的孩子。当你把孩子的一切行为都视作“合理”状态,这样的焦虑也就不存在了。
在“育儿焦虑”得到缓解之后,我又迎来了新的焦虑——“知识焦虑”。参加了几期读书会,不管是听别人分享还是自己上台分享,我都会产生一种“知识浅薄”的消极情绪。好在这种消极能立刻转化成一种动力,让我开始定下可执行的阅读计划。昨天的分享会上,我听到分享者瑶瑶说她一年读了100多本书,内心顿生羡慕之情,这是怎样的高效和坚持,才能做到这个地步。想想自己的阅读质量和数量,不觉羞愧,当然“焦虑”也在此刻开始兴风作浪了。好在她后来提的一个观点压制住了我的焦虑——建立自己的知识架构。
如何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罗乐紧接着在分享中提到的“黄金思维圈”给了我一个最好的解答。
黄金思维圈更像是个万能的思维工具。在你焦虑无解的时候,不妨用这个圈圈来试着解决一下。
另一个给我启发的概念是“临界知识”。《好好学习》中提到了“临界知识”,因为我还没有读过这本书,不知道书中的提法是怎样的,只是根据自己的理解解读为“一种具有普世特征的基本原则”。这种原则放之四海而皆准。我联想到我目前管理的这个部门,部门下设视频组和设计组,我没学过艺术,也不是这方面的专家,但是所有的作品都要经我审核。我审核的标准是什么?曾经我为此烦恼过,因为我很怕设计师用很专业的术语来掩盖有问题的设计图,并以此糊弄我这个非专业的人士。后来我找到了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法——用户思维。或许我不懂专业术语,但无论是UI设计,还是视频制作,最终的方向只有一个——用户或者受众。我要求专业人员站在用户的角度去思考方向,再用专业的技能展现出来,而我则站在用户的视角去审视作品,所有的链条自然通畅起来。而我不用去琢磨那些晦涩难懂的术语,只要潜下心来研究受众心理和行为即可。
最近在读《曾国藩:一个人的朝圣之路》,我也悟出了类似的道理。为什么一个“书生”出身的人最后能组建“湘军”并成为中坚力量,这应该也和曾国藩的“临界知识”有很大的关系。以前上学的时候经常听老师提“融会贯通”这个成语,其实根本不了解是咋回事,现在回想一下,不管是新词“临界知识”或是“拿来主义”,其实最终都指着一个方向——“融会贯通”。
随着网络的发达,“知识付费”也成了“传道授业”的新渠道。有人赞成,有人反对,我的态度是:有自己知识体系的人,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花钱付费是为了节省自己的时间,让自己更高效,从这个角度看,“知识付费”并没有什么不好;而对于另一些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为何要,纯粹跟风的人自然是花了钱也不会得到多少收获。
今天,你“知识焦虑”了吗?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里,既然跟不上速度,那就反其道而行,慢慢沉下来,先想清楚自己的阅读目的,再简历自己的知识架构,然后慢慢填充,不要再向个无头苍蝇一样没有方向的乱了阵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