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回到2015年,初春时节,一大早,我们从铜仁乘坐到梵净山的大巴,三四十分钟的时间,来到梵净山脚下。
来梵净山之前,我潜意识里认为梵净山就是一座山,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也没查找相关介绍资料,就随同伴云里雾里来到这里。
虽是三月份,天气倒还不错,铜仁城里太阳早早露出云端,趁着天气晴朗,来到梵净山。
一到景区门口,便开始有人兜售雨衣,我还很诧异大晴天的,竟有人卖雨衣,这不是不合时宜吗,突然听旁边的卖门票的销售人员说:建议我们带上一套为好,因为梵净山上海拔高,天气说不定下雨呢!我们仨比较执拗,并没有听进去建议。年轻人,总是喜欢特立独行,我们买了门票,朝山顶出发。
走进去不远,便随前面的游客,走到乘坐游运车的地点,进山可没有这么直接,要乘坐一段路程的游运车,游运车和其他景区的没有什么区别,只是进山的途中,风景着实让人吃惊,路边的鸟鸣声引起我的注意。“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处清幽的泉水映在眼前,充盈着我的双眼,周边鸟儿鸣啾,泉边绿树成荫,原始地貌般的风光先让眼睛入了一次味,我确定我们即将攀登的山峦定不会扫兴。
游运车在一座寺庙前停下,司机让我们下来,参观片刻,烧香拜佛,真有讲究。我正准备搜罗兜里的钱,准备进去参拜。结果从寺庙走出一人,将我们仨中的应宏引进屋内,说了一句什么,我们没听清,只见那人将他带到屋内,他带着虔诚一番膜拜后,放了香火钱,走了出来。我们也不方便问他:那人对他说了什么,我想大概无非就是一些有缘之类的意思。
就是我和温柔站在殿外,瞻仰了周围的几座单独的僧殿,越看越觉得深奥,那时正赶上毕业,工作没着落,其实本想好好朝拜一下佛祖。但也正是这佛的高深,让我产生了很多敬畏。
想到2019年去云南大理,在大理崇圣寺三塔,走进寺里,游客都可以进去拜拜,只是不能脚踩任何地方的门槛,里面供奉有很多尊佛像,每个佛像都很有讲究,有不同的意义。十指放于胸前,祈求祷告,会感觉灵魂得到释放,世间所有的一切都虚无缥缈。荣华富贵、生老病死,在佛光面前荡然无存。我想这就是崇尚佛理的意义所在。
梵净山的佛,却与其他地方不同,她只渡有缘人,这个更让我对她向往了。
游运车再走一段旅程,便到了索道前,进山顶有两种交通方式,一是乘坐索道,二便是老套的方式,用走路体会“梵净”。
著名作家张贤亮说:“旅游长见识,行走即读书”。对于梵净山,我们似乎两句话都还未实现,不到山顶,何谈梵净山之奇。而行走,我们仨倒是理解的很透彻,放弃索道,直接步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正是早上七八点,时间尚早,我们沿一条小路走进进山,踩着石梯,以无比舒适的心境开启一天的“梵净”之旅。
一路攀爬,只见石梯一路铺就。踩着一级一级的石梯,默默赞仰这些铺就石梯的人,从山脚到山顶,共八千多级台阶,这些都是勤劳智慧的梵净山人民铺出来的,一步一步将我们带至风景绝伦的地方,是通往梵净山的天梯。
时隔许久,当我回想进山的旅途,在快要到进到半山腰时,闪现在天上的彩霞,阳光穿过丛林,山上青葱茂密,一层一层渐变的天际,时而像彩虹铺在天边,层次分明,霞光照人,难道就是传说中的“佛光”吗?越爬到上面,离天空更近一步,风光更是不与寻常。
那生在石梯旁的苍天大树,像历经几百年的老人,一直在引导着来往梵净山的游客,她带着梵净山的故事,向我们诉说着古老而苍劲2000 多年的“梵净”文明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梵净山即为“武陵蛮”崇拜的神山、圣山,称之为“三牾山”。后来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谓“三山谷”。北魏《水经注》沿称“三山谷”。唐《元和郡县志》称“辰山”,因辰水(今锦江)而得名。
千百年来,梵净山以其原始古朴的生态环境,雄奇秀丽的自然景观,超凡入圣的佛教流传,均给世人以无穷魅力和巨大诱惑,由此形成独特的梵净山文化。
当爬到四千多多级石梯时,我就被天边的彩霞震撼住了,已掩盖不了心里的憧憬,随行的两位同伴也被惊叹到了,我们仨没有谁喊累,只是一鼓作气地往山顶走,不一会儿,原始森林般的地貌出现在眼前,从青翠欲滴的青葱植被突然进入到一个原始森林般的自然地界,这是爬到山顶的必经之路,我们差点误以为走错了路,看着指示牌没错呀,真是奇了,几十米高的苍天大树,一直延伸,曲张的伸向各处,吸引着我们穿过森林走向梵净山顶。
山中有美景,迷一样的魅力,给我们力量,历经近六个小时,八千多级的石梯,梵净山顶从虚无走到现实。我们相互看着对方,惊讶于这一路的洗礼。
很多游客往山顶爬去,我们也不甘示弱,跟在后面,带着对红云金顶的向往,我们继续朝红云金顶走去。地理上金顶海拔2494米,是武陵山脉的最高峰,武陵山脉主峰在梵净山,梵净山的胜景在金顶。有人说到梵净山不登金顶,等于没到梵净山。带着敬仰,向金顶出发。
越往上走,竟下起了小雨,天气不太给力,刚刚山腰晴空万里,彩霞在心底泛起涟漪,此时山顶就下起了朦胧细雨,突然想到在山脚那些兜售雨衣的人,看来真是对梵净山的气候了如指掌,不禁感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蒙蒙细雨中,我们已顾不上小雨,这点小雨,已淋不湿我们朝拜梵净之心。只见山顶突然开阔起来,我们在一处游客云集的地方停留下来,远眺金顶,恰似农家蒸米饭用的甑子,怪不得黔东一带管梵净山叫“饭甑山”。
再向旁看,一块看似蘑菇石的大石状出现在眼前,雾蒙蒙的,走进看清后,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几度怀疑那是人工打造的,不过再细看,迷蒙的雾萦绕着的蘑菇石,似是空灵之状矗立,丝毫看不出人工打造痕迹,只是看着就是一块石头上错落放着另一块石头,而两块石头在几千年的风雨中依旧不改其状,毅然空放于天地间。“梵净”之境,大概到此已让人唏嘘不已。
在金顶我们去了金刀峡,中间一条裂缝,将金顶一分为二,上有天桥相连。两边各建有一庙,一边供奉释迦佛、一边供奉弥勒佛。红云瑞气常绕四周,人称红云金顶,谐“鸿运金顶”。状若飞天游龙,又似佛手二指禅,更像人类的生命图腾。根据其形而又称“天下第一峰”。
我们攀铁索而上,四面悬崖峭壁,一路寺庙祥沿,主要有明万历元年的《道院》、清康熙52年的《天桥功德碑》等。中途经过灵官殿、龙头石,到达观音洞。观音洞是绝壁上的一处石穴,依山悬空建成石屋,石屋下面是万丈深谷,供奉观音菩萨。观音洞又叫做“打儿洞”,传说长期未生育子女的善男信女向金顶磕三个响头,再带一小石头丢入金顶半腰这个洞中,必得佛赐子女并健康成长。观音洞外面凭空伸出一块石头—报恩石,上刻有“无德不报”四个大字。从观音洞往上为“金刀峡”“一线天”。峭壁上有一天然泉眼“定心水”。
攀缘铁索,只身不敢回头,四面悬崖峭壁,腾空万里,惊叹于自然的奇迹与人类的智慧,在这高空万里之境,不仅充满了灵气,也充满了佛理。文化的气息和天地融为一体,无尽唏嘘敬畏。
在天桥上俯眺下面,万丈悬崖,想起了那句“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觉得形象深刻,这里可以洗净一切罪恶,放下一切虚无缥缈。天地浩荡,容纳万物。“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诗人仓央嘉措在离天最近的藏地写出多情的诗句,而此时,我在梵净山顶吟咏着诗人的诗,我也在离天最近的地方,和诗人处于同一时空。
迫于时间不足,往下山的旅程走去,一路上也是攀缘铁索,从另一边下山,沿着铁索碎步小心,忽感叹,人生天地间,渺小如一粒沙。在大自然的面前,所有的言行都是空余。
2020年5月,当朋友圈看到梵净山之景,突然撩拨起那年的“梵净”之旅,一如昨天,在脑海里久悬,时时刻刻提醒我,那里是一方净土,是我所去之地中最为难忘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