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一段话
小时候爱玩的游戏是“过家家”,那时经常会为争个破瓦片跟小伙伴打得头破血流,而今天面对高仿的精致玩具,精心设计的游乐设施,女儿却玩得兴致不高,小小的身影蹲在一堆玩具面前显得尤为孤独.....
.游戏乐园里有一个小女孩玩“过家家”的区域。粉色的小城堡里有超迷你的公主小床和家俱,尤为精致的是一间迷你小厨房。厨房里锅灶厨具一应俱全,有高仿的食材也有各色调味品,简直就是一个缩小版的现实家庭。
女儿显然也被这个公主城堡吸引了,兴奋地在公主床上蹦了几下后就跑去厨房“做饭”,但她把所有东西胡乱捣弄了一番后就立马又跑去别处了,留我还童心未泯的沉浸在“过家家”的回忆中。
“过家家”那是自己儿时最经典的游戏之一。跟四、五个小伙伴们随便往大树下一蹲,捡几块破砖头垒起彼此“家”的界限,然后再捡几块破瓦片和几根树枝、树叶就开始了“家庭妇女”的日常。瓦片是“碗”也是“锅灶”,树枝上一秒是柴火,下一秒就变身为美味的“饭菜”,通常树叶都是“鱼”。我们几个小伙伴会一边忙活那几样简陋的“玩具”,一边热情的招呼到彼此的“家”中做客.......这样的简单游戏我们能乐此不彼的玩了一次又一次,一天又一天,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保持着极高的兴致。
相比女儿的“挑三捡四”,我们小时候的快乐真的是太简单,太容易满足了!一根橡皮筋可以玩一天,赢几颗玻璃弹珠就象得了宝似的开心......
有人嗔怪现在的孩子太娇惯,不懂得珍惜,没原来的人会“玩”了!其实,我还蛮同情他们现在的。我固执地觉得他们现在的童年没有自己小时候玩得那么尽兴、放松和解放天性。
心理学家说,游戏是学龄前儿童的主要任务。可是现在的游戏有着太多成人刻意设计的痕迹,其实是变相地剥夺了一些孩子自己创造的快乐。
以"过家家”为例,原来所有“过家家”的道具都是孩子自己亲自去寻找和想象的,在这个过程中就有了孩子自己很多的个人思想和参与。树枝可以是“鱼”也可以是“肉”,小石子可以是“饭”也可以是“馒头”,没有人会指责这种假设不对,也没有人会干涉,小孩子是完全在思想和行动上自由的。
但今天的孩子“玩”是被捆绑的!你若不信,可以留意陪伴在游乐区的家长们,你会发现听得最多的就是这样几句:别到那边去!别跟小朋友抢!别乱跑!到这边玩!你应该这样!你快下来......几乎都是限制,都是直接命令!这么多的约束,小孩子其实一直在受着大人的影响,这种关注和关心除了爱也是一种骚扰!更何况,现在大多数的游戏都是成人精心设计过的。环境是安全的,设施是齐全的,连规则都是设定好的,小孩子只要按步就班的玩就好了,不需要太多环节亲自参与。游戏设计者和家长可能会认为,这样就是最好的,孩子应该在这种安排下玩得很快乐。但我想说,这种快乐究竟是成人的视角还是孩子的视角,其实有待论证。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际交往的模式也在发生着变化。原来要么是一个单位大院,要么是一个村,彼此熟悉,相互关照。现在的楼越建越高,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多,戒备也越来越多。
原来的小孩在一起闹,今天你打破我的头,明天我抓破你的脸,是常有的事,家长们因为彼此熟悉和信任,谁都不会太计较,更不会因此大动干戈,孩子的事情就让孩子自己去解决好了,不参与,反正上午打完下午就会勾肩搭背!
现在的孩子面临的环境可不同了咯,再也不能象原来那样可以跟小伙伴随便的打闹,现在的孩子在一起玩时偶尔碰撞在一起或是有点小摩擦,家长就会马上进行干预,素质好点的会彼此谅解,然后拉开孩子;素质差点的立马就能引发一场大人之间的对骂大战。
所以现在的孩子大多是孤独的,他们不能尽情的选择玩伴,不能完全放松的与同龄人交往,他们的游戏之中还考验着个人的情商和智商,我嘞个去,这好累对么?
所以,我并不羡慕现在的孩子,虽然他们有最炫的玩具,最精美的芭比,最好的游戏,但没有最好的玩伴和最自由自在的释放,这样的童年是被精心装饰过的,但却不是童心最享受的。
童年就应该百无禁忌,
童年就应该自由自在,
童年就应该色彩斑澜,
童年应该是这一生中活得最真实、最自我,最无忧无虑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