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海鹰
美丽的东氿之畔--宜兴。因为一场小语人的邀约,第一次近距离聆听宋老师除了童漫作文之外的课例。宋老师的课,有乐子,有悬念,有动人之处,有点睛之笔,层层推进,巧妙地把包袱抖出来,妙趣横生。真正把语文课上得有声、有形、有力!让语文课成为了一个魅力的磁场。
这样的大课,魔力哪里来?贴着学生的心走!
学情贴着学生的心走!真正的学情是什么?应该是基于教学内容的精准把握。比如,《王戎不取道旁李》这篇小古文。别说小学四年级的孩子,就是初中的孩子,学起来也会有一定的难度。但是,看宋老师是怎么做的?从题入手,给学生一根学习的拐杖。比如:
为了理解“取”这个字。宋老师不是问“孩子们,取是什么意思啊?”而是在板书的时候,画了一个形象的甲骨文字形,让学生观察。一边观察,一边描述:“孩子们,你们看,这个字左边是两只耳朵,右边是一只手。在古代,打仗的时候,取胜的一方就把败兵的耳朵割下来。取,就是拿的意思。”学生被黑板上老师板书的字形吸引,更被老师绘声绘色的讲述吸引。“取”的会意就轻而易举进入了他们的脑海。接着,让学生把题目的意思说一说,自然就轻而易举了。这还没完,宋老师在学生说完以后,随机一问:“取 在这个题目中还做‘拿取’来理解吗?”学生立马心领神会,应声答道:“摘!王戎不摘道旁的李子!”
这就是在贴着学生的心走!我想,宋老师在考虑这个环节的设计的时候,一定是基于下面两点考虑:其一、文言文跟孩子们相去甚远,要触摸文言文字句的含义,绝不能“牛不喝水强按头”,得“曲线救国”!绕个有趣的圈子,领着学生摸到文字的筋骨,真正意义上地识字、解词。其二、课堂的情趣决定学生注意的浓度。有情有趣的设计,能瞬间吸引学生进入学习,而学习的发生始于注意,始于感知。甲骨文图画的陌生感,像磁石一般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老师的解说同时出现,解了学生心中之惑,学习成效自然蹭蹭往上涨。
整节课,无论是基于学情的分析,还是课堂语言的节奏,教学情境的创设。宋老师的课,都在贴着学生的心走,真正上到了学生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