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arl







  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有些记忆点,个体在他者面前的存在不一定以实体的形式。 刻板化和充满个人色彩的对于外在形象的界定和描绘不足以在我这里支撑起对一个人的印象的建构。

  我和L并不熟识,他很受欢迎,有一天我偶然的同他寒暄了几句,在那几分钟后我们再无交集,我们回归到各自的朋友圈中,通过不公平的社交媒体给予个体的短暂而不均等的曝光机会,在滑动间窥伺一些过度美化后的虚无。他在社交媒体上显得游刃有余,潮人的包装,关于自己对穿搭时尚理解的个人产出,丰富的社交圈,积极的学习态度…而透过这些,每当我看到L的名字,或者看到他的照片,我只会立刻回忆起一个带着浓重口音的广东男孩,在夏季的某个寻常的闷热天气,透过相对较近的社交距离,我能够清晰的嗅到一些汗渍和腋下狐臭的味道,余光里的L置若罔闻,持续的散发着一种自信的彩色光芒。

  这是我对他的记忆点,怪气味的热爱散发魅力的积极分子。

 

  他身边的女性们表现的毫无波澜,保持着一种热情亲密的距离。她们是怎么做到的?她们没有嗅觉吗?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久。我们追随的到底是肉眼可见的可塑的公众形象,还是一种更深层的感知?透过社交媒体,我们看到的他者还是他者本身吗?作为追随者,彼时的我们横陈在一个完美的社交模型面前,带着个人的主观印象和空洞的理解,站在可视性图像的罅隙中,试图窥视到一个“更完美”的形象下折射出的与自我的交集或补集。“空集”往往不会出现在自我建构的世界范围内,人们更容易爱上的更趋向于另一个自己。抛弃不了主观臆断性的人类是可悲的,他们往往是隐藏的自恋者,社交幻影穿过他们的“处理器”变的支离破碎,在这些碎片中我们找不到一个对其形象完整的定义,只剩下一些与记忆点无关的同质化的标签,无声的嘲讽着自我意识的终极奥义——排他性。

  因此,我十分厌恶用标签化的评价来构建他者的个人形象。我所提到的“记忆点”之于我的概念是「一瞬间萌发的,但长久适用的对于他者极具个人化行为的感知」。我十分珍惜人与人产生真正连接的时刻,不在乎长短,而在乎程度。我对“怪气味男孩”没有任何恶意,也许现在他已经没有了“怪气味”,但这样的记忆点总能把我拉回人与人在停止进一步交往前的阶段。不管未来变得怎样,但曾经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里,“我”和“你”在人生的一些微妙的重叠里,真实的、鲜活的出现在彼此的世界里。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