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苏“常熟童工案”近来备受社会关注,媒体报道,四名童工都来自贵州,每天工作15个小时;涉嫌非法用工的服装厂负责人冯某和员工王某某已被刑事拘留。
围观者的反应大都是谴责黑心老板,责怪孩子父母,代表正义的一方的感觉总是如此美好。童工现象乃社会之耻,谴责自然无可厚非。但随着案件的深入,根据这些人的口供证实,是小孩的父母带着小孩,主动到老板这边招工的。犯罪嫌疑人王某某说:“几个小孩的父母亲带着小孩过来,都说小孩已经辍学一两年了,在家里面也不好管理,要出来上班。”于是又有不少人责骂这些小孩,认为这些小孩与其不要读书,吃吃苦是自己活该。
于是出现了这样一种神奇的现象:这个事件的三方,雇佣童工的老板,送孩子去打工的父母,打工的孩子,都受到人们从不同方面的指责,好像每一种观点从道德上都站得住脚。
我们经常会陷入这样一种矛盾中:都在骂,都站在道德的制高点,都以己度人,逞一时的口舌之快。然后就没有了,没有可行的方案,没有深入的思考,没有考虑到更大的隐患。当然很多时候不是我们不想,是我们真的没办法。但很抱歉的是很多时候,那些专家也是这样,吐槽几句,往“道德不良者”身上吐两口唾沫,便觉得自己功德圆满。徒留问题依然存在,解决方案依然一片茫然。其实这不仅仅是一个道德和法律的问题,最关键的问题是,这些孩子将怎么办?他们之后该干什么呢?
《北京青年报》的止凡老师有这样的一个观点:
一件事情简单从道德层面来否定很容易,但是对被“解救”的童工来说,他们可能并不会对你的道德表示感谢,因为你让他们失去了工作和收入,他们又得回到山村里的贫寒生活,干那些不能挣钱还更加辛苦的农活。还记得中学读课文时,都觉得“包身工”很苦很凄惨,但是你现在想想,那时候的中国是怎样的现实,“包身工”至少有饭吃,如果他们离开“血汗工厂”,会否只能流浪街头?
此前曾有媒体调查,在那些落后山区一些人对童工的态度是:“出去打工至少能吃饱饭 ,为什么不让出去?”有的童工也说:“外面打工的日子再艰苦,也总比在家里受穷受苦要好得多。”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孩子选择去当童工?因为没有更好的出路。现在问题是:不是因为先有黑心老板,所以才有那么多童工;恰恰相反,是很多童工自己想要打工,想要谋出路,而家里也支持。
所以每当思考这些孩子将来怎么办时,有一个话题永远绕不开:“不读书就去打工”究竟是对还是错?
我想起了我身边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我初中的时候,班上有个叫小莫的男生,他们全家来自江苏北部一个比较落后的农村。他爸爸妈妈很早就出来城市里打工,走南闯北走过很多地方,以卖辣子鸡和早点为生。小莫还有个不大的弟弟,在老家念小学,和爷爷住。
小莫读书很糟,本来底子就薄,家里也不怎么管。他的父母很忙,很少来参加家长会。小莫的成绩越来越差,终于到了读不下去的地步,家长家访的时候,他的父母就希望他读到初中,然后帮家里做生意。
像小莫这样的,我们每个班都有,好一点的上了职高。但是他们在职高里大都也是混日子,最终都出来打工。小莫的弟弟在老家没人管,初中没念完就辍学了,染发抽烟打架,后来小莫拉着他去学了理发,总算也有了一门吃饭的手艺。
现在小莫和弟弟,一个卖早点,一个理发,虽然辛苦,但都在城市里有立足之地。而他们的老乡,大都在苏州、常州的电子厂、服装厂打工。普遍二十出头就结婚生子,孩子多送回老家,也有少数留在身边的。“不读书就打工”在那边是很普遍的思想。
我所在城市在江苏中部,小莫家来自江苏北部的小农村,虽然闭塞但不是特别落后。而像常州童工案,童工来自的贵州贫困山区,甚至还在温饱线上挣扎。“不读书就打工”的观念更加深厚,因为不读书,不打工,就会没饭吃。而他们出去打工的年龄往往更小。
所以虽然无奈,虽然我自己知道读书的作用,但是从理智上,我还是站在“不读书就打工”的一边。就像小莫弟弟和我说的,与其在老家职高混日子,不如出来学手艺。
中国的职业教育比起德国、日本落后很多。在德国,职高出来的学生一点不比念了大学的差,因为他们真的有一技之长,中国越是落后地区的职业教育越是糟糕,还不如老式学徒工的模式,长期下去只会更加恶性循环。
当然,对于那些年龄更小就出来打工的孩子,我们起码应该保障这些孩子能接受完基础的义务教育,加大扶持力度,营造更好的学习环境,让更多的孩子想学,让更多想学的孩子能读下去。我们要支持那些想读书,但是穷没法读下去,只好出来打工的孩子。读书还是能改变很多人命运的,从长期看,也是对他们、对那些地区更有利的。
童工问题,国家目前是严打了,但更多更难的工作,恐怕还是扶贫。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如果那些贵州童工回去后,还是吃饭都成问题,那么他们还是会出来打工。我们需要企业、学校、政府都联合起来,一起想想办法。这个问题确实很难,但是贫困问题不解决,一切都是白搭。
常州童工案背后,是当代中国社会的一个伤疤,童工现象是社会之耻。我知道很多人不会同意"不读书就打工"的想法,欢迎更多的有识之士加入讨论,出谋划策。这些孩子也是中国的未来,他们的父母同样希望他们有出息。我们与其恨老板不仁,愤父母不管,哀童工不幸,怒孩子不争,不如集思广益,给那些孩子多点出路。
虽然很难,但战火分飞的以色列却建立了发达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有一流的学者,也有一流的技工。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更该迎难而上,托起我们明天的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