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实讲,备受好评的《奇遇人生》直到本期,才真正的触动到了我。
在之前的节目里,无论小S、春夏还是窦骁,不用刻意表现,屏幕上便浮满了他们浑身上下散不去的“星味儿”。这与制作团队无关,只是作为表演者在娱乐圈摸爬滚打多年的他们,对镜头产生了条件反射式的敏感,一旦被聚焦,便开始不自觉地“表演”。
本期毛不易的到来,更像是品过诸多陈酿后喝到的一汪清泉,清冽,解渴。
这种观感的起源,来自剪辑师为了对话完整性而无意加进去的一段。
本以为坐在对面振宇问这句话时,是因为工作需求要用到。
但镜头一转,发现阿雅只是慵懒的坐在旁边,向聊的火热的他们瞟了一眼,便看向了窗外。
原来他们只是在闲聊。抛开年龄的因素,在车上极短的时间内便与公益服务者建立了平等的友谊,是出道几十年的阿雅所羡慕的。列车上的欢声笑语,本不属于台上星光熠熠的明星。
分享明星职业道路与生活经历,是综艺节目的卖点,在剪辑师的厚爱之下,久而久之,便成了传统的烂俗桥段。而这段保留节目到了毛不易身上,变成朋友之间的闲谈。出道不久,少了些许套路,快速凝聚的亲和力使他在诸多综艺中自成一派。
这样的回答与一个从事任何行业的90后一样,迷惘之中带有一丝“佛系”。
如果说以往的《奇遇人生》,是我们普通观众梦境中的远方;此刻,方才着了地。
对毛不易邻家男孩的观感维持了整个的公益活动,做好自己的工作,不多说,也不抢镜。直到最后登台献唱时,才发现原来他是真的没有拿自己当做明星。
与公益者结交朋友,一起工作,再到为了登台募捐而一起表演,再到因版权无法上台感到遗憾。我相信任何一个节目组也不会故弄玄虚的去编排这样一个故事。
在这并不完美的阴差阳错中,我们体验到一种真实而真挚的情感。
如此再回头看来,在此次公益行动中毛不易许多有感而发的态度,也是抛弃了明星身份后真实的心里反应,甚至在短短一小时的剪辑版本中,可以隐约理出一条感情线。
在开始的一幕,在给患有失智症的老人伴琴时,老人发出了让人手足无措的“灵魂唱腔版”《小城故事》。
在找到自己定位的毛不易还是努力的完成了此次任务,从镜头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于这样的工作比较满意的。完全治愈虽然渺茫,至少至少在自顾自旁若无人的唱着歌时,老人是喜悦与满足的。
弹琴,跳舞,都是值得的!
由是枝裕和执导的电影《比海更深》中,女儿在问母亲为什么不出去多交些朋友时,由树木希林饰演的母亲答道:“交了朋友也是多个参加葬礼的人数而已”。
去到敬老院时,看到垂暮的老人躺在病床上,平静地面对即将发生的死亡时
老奶奶沙哑而微弱的话语一样让我们这些好好活着的人听着振聋发聩。
在死亡面前,形而上的传递欢愉显得渺小而无力。公益活动带来的自我满足感也随之消解,面对死神回天乏术的无力感开始涌上心头。
再又探望了养护院,望着躺在病床上虚以度日的病患之后。到了晚上,这种无力感伴随着阿雅的插科打诨,毛的声音虽轻如细雨,依旧清楚地表达出来。
我想这番话,便是节目组毛不易来的意义。依照往常,表演者的工作模式为按照剧本完成导演意图,时间久了,面对镜头,面无法表达自己的看法。而这段话虽朴实,但确是一位创作者真正的触碰到死亡边缘时,发出的感悟。
公益节目,一定要多请创作者。
尤其在触碰到生命本质的红线时,再去讨论公益本身的意义,格局便显得太小。
第三次活动,是募捐之前最后的探访,看着无法言语,肢体羸弱的病患时,用手努力的配合着来访的他们。
我想很多人都会有这样一个问题,这些行动不便,生活无法自理的病患,面对来探访的陌生人,他们是真的喜欢与公益者互动,还是只为了回报让公益者的善意而尽力配合?他们在病榻之上,有的选吗?
公益事业的服务者服务于病患的同时,生成了强大的自我满足感。这种自我满足感来自于健康人对病患的施舍与同情。无形之中,让公益服务者身份处在居高临下的位置上,我们对所做的公益越是深信不疑,就越容易忽略病患当下的感受。
从做公益对自己的满足,到面对死亡的无力,再到对自己公益服务的自省,感谢剪辑师,感谢毛不易,能够与观众的心理同步,去一起成长。
不需要跌宕起伏,“山路十八弯”的剧情,有的只是平和之中,“润物细无声”的走心。喜欢《奇遇人生》,只因为我们每天的生活,已经够累了!不是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