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曾经说过一段话:
注意你的想法,因为它能决定你的言辞。
注意你的言辞,因为它能主导你的行为。
注意你的行为,因为它能变成你的习惯。
注意你的习惯,因为它能塑造你的性格。
注意你的性格,因为它决定你的命运。
然而以上的“想法”,可以理解为“思考的方法”。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我们每个人所存在的世界,与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都是基于我们各自对这个世界的理解,所以是相当主观的。而很多人之所以不行,根本的原因是没有思考的方法,甚至没有思考。
我们对这样的场景应该都不感到陌生,在与同事讨论时,明明自己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却表达不出来。想要说服别人,却总是辞不达意⋯⋯,所以最后给自己找一个合理化的借口,就是我不善言辞。其实条理分明清晰的语言,是经过深思熟虑组织过的思考的一种输出方式。如果我们不断的在输出端找不到原因,是否应该换个角度出发,是不是是我们的“思考”太过贫瘠,导致了言辞匮乏,无法表达。
有个犀利的观察总结说:
5%的人在思考;
10%的人以为自己在思考;
85%的人,宁愿死也不肯思考。
大部分的人都不太愿意思考,或是说仅仅是在以“本能”做反应。在丹尼尔·卡尼曼的《思考·快与慢》书中提到心理学研究人的两种思维模式,快思考与慢思考:
·快思考的运行是无意识且快速的,不怎么费脑力,没有感觉,完全处于自主控制状态。
·慢思考将注意力转移到需要费脑力的大脑活动上来,例如复杂的运算。慢思考的运行通常与行为、选择和专注等主观体验相关联。
所以,我们也时常可以听到人们说到:“不想动脑想,太费脑子了”,意思也就是不想动用到“慢思考”的思维模式。那么许多脑子内的想法,或是念头往往也就是一闪而过。另外,我们听到别人的观点,或是阅读书籍文章时,脑海中总会有自己的“立场、意见、看法”,然而在这个层面上,还是停留在“想”的过程,这些无意识且快速的看法,如果不深入思考,那么过不了多久,也将淹没在信息大洪水中。久而久之,想要表达时,“辞不达意、言语匮乏”则是必然的结果。
那么应该如何做呢?
前面谈到的“慢思考”模式,通常与行为、选择和专注等主观体验相关联,但是需将注意力转移到需要费脑力的大脑活动上来。然而有思考的言论,将会逐渐地影响着我们的行动,主导着我们的行为。 我们可以试着将脑中简单思维的“立场、意见、看法”调整到与行为相互联结的“目标、方法、行动”的思维模式。接触到各种对于我们有帮助的概念、观点,我们都可以启动“慢思考”模式来思考如何行动?行动想要达成的目标是什么?要达到设定目标有哪些方法?行动的计划是什么?
这样深入思考过的各种概念,才能转化成行动,渐渐地改变了我们的习惯,更进一步的塑造我们的性格,最终改变我们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