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一本书 11.29《如何阅读一本书》第8天
1、概念:每一本书的封面之下都有一套自己的骨架。作为一个分析阅读的读者,你的责任就是找出这个骨架。
你要了解一本书,掌握其骨架是基础。
任何一本值得读的书,都会有一个整体性与组织架构。否则这本书会显得乱七八糟,根本没法阅读。而烂书就是如此。
分析阅读的第二个规则是:使用一个单一的句子,或最多几句话(一小段文字)来叙述整本书的内容。
这就是说你要尽量简短地说出整本书的内容是什么。说出整本书在干什么,也就是发现这本书的主题或重点。
对于“整体内容”这件事,光是一个模糊的认知是不够的,你必须要确切清楚地了解才行。只有一个方法能知道你是否成功了。你必须能用几句话,告诉自己,或别人,整本书在说的是什么。
第三个规则可以说成是:将书中重要篇章列举出来,说明它们如何按照顺序组成一个整体的架构。
当你看一个整体组成复杂的东西的时候,如果只看出它“怎样呈现一体”的面貌,那是还没有掌握精髓,你还必须要明白它“怎样呈现多个”的面貌——但不是各自为政,互不相干的“多个”,而是互相融合成有机体的“多个”。
作者给出的例子,一本好书就像一栋好房子……趣味性非常强,可以仔细阅读原文。
结构与规划:叙述整本书的大意
这一段使用的写作方法是:事例→认知→理论,采用分→总结构。
事例1,荷马的《奥德赛》
然后大幅段落写如何找到书中的主题。
①作者帮助你,有时光读书名就好了。
事例2,杰瑞米.科利尔的《英国戏剧的不道德与亵渎之一瞥——从古典的观点来讨论》
②有时候作者会在前言说明他整体内容的设计。特别是论说性的作品,为减少你的疑虑,开宗明义的讲。
作者再次强调积极主动的重要性,找出一个结构是读者的责任,就跟当初作者有责任自己设定一个架构一样。
③引言介绍,可说是相当精华的摘要。
事例3,希罗多德的《历史》。
事例4,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
④作者写了一篇“本书计划”的声明来帮助读者。
事例5,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可以对比马克思的《资本论》。
事例6,达尔文的《物种起源》。
事例7,洛克的《论人类悟性》。
最后,作者做了一个总结,有两个提醒与一个定心丸。
提醒一,一位作者,特别是好的作者,会经常想要帮助你整理出他书中的重点。
提醒二,要小心,不要把我们提供给你的那些书的重点摘要,当作是它们绝对又唯一的说明。
定心丸,不同的读者,诠释表达的不同不足为奇。
驾驭复杂的内容:为一本书拟大纲的技巧
开始就谈规则三的重要性,给出规则三的通用公式,而后举出事例,最后再强调规则三的重要性。采用的是总→分→总结构。
第二个规则在指导你注意一本书的整体性,第三个则在强调一本书的复杂度。
依照规则三,将内容大纲排列如下:⑴作者将全书分成五个部分,第一部分谈的是什么,第二部分谈的是什么,第三部分谈的是别的事,第四部分则是另外的观点,第五部分又是另一些事。⑵第一个主要的部分又分成三个段落,第一段落为X,第二段落为Y,第三段落为Z。⑶在第一部分的第一阶段,作者有四个重点,第一个重点是A,第二个重点是B,第三个重点是C,第四个重点是D等等。
事例8,美国联邦宪法
这一部分,很像金字塔原理,以及国内翻译过来的结构性思维。
也可以根据所处理问题的性质,用你观点分为几个主要的部分,列出大纲。
事例9,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
最后,再次强调规则三的重要性。
你可能猜对了一本书的主题重点,但你还是需要自我训练,证明你是“如何”,又“为什么”这么说。因此,要求你将书中的重要部分列出纲要,并说明这些部分如何印证、发展出全书的主题,就有助于你掌握全书的重点摘要。
阅读与写作的互惠技巧
整段的论说,不仅说写作与阅读是一体两面的事,还给出一本好书的判断标准。
写作与阅读是一体两面的事,就像教书与被教一样。如果作者跟老师无法将自己要传达的东西整理出架构,不能整合出要讲的各部分的顺序,他们无法指导读者和学生去找出他们要讲的重点,也没法发现全书的整体架构。
一体两面的事,实行起来却不相同。读者要“发现”书中隐藏的骨架。作者用艺术的手法将骨架隐藏起来,或是说,在骨架上添加血肉。所以,一个作品应该有整体感,想清楚,前后连贯。
这两个规则不但可以用来阅读一整本论说性的书,也可以用来阅读其中某个特别重要的部分。如果书中某个部分是一个相当独立又复杂的整体,那么就要分辨出这部分的整体性与复杂性,才能读得明白。
发现作者的意图
开篇直接给出规则四,论说规则四的必要性,最后给出规则四的具体方法。
第四个规则:找出作者要问的问题。
理论性的问题:某件事存在吗?是什么样的事?发生的原因是什么?或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存在?或为什么会有这件事的存在?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造成的影响是什么?特性及特征是什么?与其他类似事件,或不相同事件的关联是什么?这件事是如何进行的?
实用的问题:有哪些结果可以选择?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手段才能获得某种结果?要达到某个目的,应该采取哪些行动?以什么顺序?在这些条件下,什么事是对的,或怎样才会更好,而不是更糟?在什么样的条件下,这样做会比那样做好一些?
2、思考:这一章提出来分析书籍的结构和思路,甚至作者写作的初衷是什么,要说明什么道理,通过什么方式来说明。这难道不就是通过阅读练习写作的道路么,如果分析的次数,练习的次数足够多的情况下,想不会写作都会很难吧。
不过中间的很多例子,很多语言我读的真的很别扭,我甚至试图把一些句子按照自己理解的方式捋顺一下,我觉得那样可能表达的更加准确一些。不过仔细看来我还是只是盯着字句,没有照顾到整体性,没有照顾到一本书的整体结构。或者同他们的话说找出这本书整体的骨架,发现作者的意图,而能清楚作者要问的问题。
从作者列举的例子也看出来,他是精于此道并且真的去读了很多书籍。
3、应用:找出作者写作的骨架,更加减单的说法应该是列出写作提纲吧。面对同样的问题,每个人思考的方式和角度不一样,这是客观存在的,也不能强求。所以面对同样的问题,不同的人来表达,甚至同一个人来表达,时机场合不同,表达出来的结果都不会一致。
因为各种因素都在不停的变化,时代、风俗、语言、个人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等等,所以不能强求一致。我们要做的只是认真的按照规则去剖析,去分解书籍的表达层次而已,学会找到所谓的骨架和作者真正要表述的问题。
关于这一章,写过读书笔记的高手很多,对他分析的也很透彻,我觉得我在一天的时间里绝对无法达到那种层次,当然这也跟我的认知效率认知水平有关系,目前我只能理解这么多,那就先写下来吧,谁也没有规定一次就要理解到什么层次,我只是尽力去理解,去实践而已。
每天思考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样的人要具备什么样的技能,为了具备这些技能,该去做什么事情,这样的日子就会很踏实么?
我觉得可能还有更加具体的要求,比如如果去做,做到什么程度,每天做多少,是一个人还是一群人一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