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曾有一个热门话题:你有没有因为亲人而快流泪的瞬间?
有这样一个回答:
昨天放假回家,还没到车站,家里人的电话短信就一个接一个了,那时我在用手机玩游戏,回的时候也就随便敷衍两句。
回到家里,立刻就吃上了热乎的饭菜,还有专门给我煲的土豆猪骨汤。吃好了,我准备进房,奶奶说了一句,“这就回去了?”
顿时,我的脚步停住了,感觉手心打滑,抓不住手机。
人生总是步履不停,但陪伴亲人的时候,又何妨慢一步、再慢一步……
图片|《桃姐》剧照
01
数一数
七十二岁的罗奶奶,一个人住在湖北老家。唯一的儿子在广州买了房,一年回家一两次。
罗奶奶知道儿子工作忙,从未抱怨过他回家少,只是常常会靠在门边,望着远方,望着远方的人。
她有写日记的习惯,儿子上次回来是农历的十二月二十九,离开的时候是正月初二,在家的日子还不到三天。尽管如此,她还是很高兴见到儿子。
图片|《桃姐》剧照
渐渐地,可以写的东西越来越少,日记本上记得最多的就是“今日无事”。
在儿子最近一次离开的一个月里,罗奶奶生病了。
一天,她艰难地拿起笔,颤颤巍巍地在日记本上写下最后一句话:没什么事,我就先死了。
罗奶奶去世的消息,儿子三天之后才知道。
“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山路崎岖的偏僻农村、灯红酒绿的繁华都市,居住着中国一半以上的孤独老人。
他们自言自语,时常叹息,固执地不愿意关掉电视,日复一日地倒水吃药。
图片|《桃姐》剧照
人生很长,能陪伴父母的时间却很短。外地的打工族,一年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最长的春节假期,除去应酬、聚会,真正在家陪父母的时间只有一两天。
如果父母能活到80岁,算一算,在剩下的日子里,陪伴父母的时间竟不到两个月。
周杰伦的《外婆》,有一句歌词一直很打动我,“外婆她的期待,慢慢变成无奈。大人们始终不明白,她要的是陪伴,而不是六百块……”
远在外地,有时候是身不由己。或许我们能做的是,回家的时候,放下手机,多留一点时间给父母,陪他们说说话……
图片|《桃姐》剧照
02
想一想
“5减2等于多少?”母亲坐在桌子面前,看着一脸懵懂的孩子,于是指着作业问道。
“嗯……等于1。”孩子犹豫地说。
面对错误答案,母亲并没有生气,也没有着急,指引着孩子去数书上的图例,“这里有几只山羊,数一下。”
小女孩用手指一个个地点着,“5只”。她数得慢极了。
“那这里有五只山羊,我拉走两只,还有多少只呀?”母亲伸手遮住其中两只山羊,期待地看着自己的孩子。
图片|《和声》剧照
尽管是很简单的问题,小孩子还是一时反应不过来,“1、2、3……3只!”
“嗯囡囡真棒!记住,以后不会做的时候,要数一数知道吗?”看着孩子脸上露出甜甜的笑容,母亲也跟着笑了起来。
这些事或许我们已经忘得一干二净,但父母却能数得一清二楚。别人或许会因为你的成就而羡慕你,唯有父母在你一无所有的时候,教你长大。
在漫长的成长时光中,他们耐心地等着我们,喊第一声“妈妈”,看着我们一天天长高,牵着我们的手一步步地学走……不厌其烦。
图片|淡水间-摄
03
等一等
一位朋友对我说,“以前我教我妈用手机的时候总是很不耐烦,觉得她这么简单的东西都要学这么久,耽误了时间。”
“有一天,我看到她写给我的信。里面说:‘孩子,妈妈老了,做饭的时候会忘记插上插头,唱歌的时候会忘记怎么唱,说过一遍的话也会忘记已经说了。’”
“你能不能多给妈妈一点耐心,就像小时候,我教你走路一样。”
“当时我真的觉得很后悔。”她说,“真的,父母在不经意之间就老了,我为什么不再耐心一点?”
图片|《桃姐》剧照
我们常把耐心留给朋友,却在苛责父母学得“慢”;我们常把微笑留给同事,却把糟糕的脾气留给亲人。
莫怀戚在《散步》中写道,“我的母亲老了,她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于是在走小路的时候,他背起行动不便的母亲,一路说着田园风景。
有时候自己走得太快,父母跟不上,要有耐心等等他们。
生活在快节奏的社会,仿佛总有一种声音在催促着,“要快,要快!不快就赶不上时代!”
但唯有这件事,非慢不可。
不知从何时起,当我第一发觉父母头上的白发,我才惊觉父母不可能永远都像以前一样。这是必然的。但即便我眼看着父母年华老去,我却什么都没有做。我只能不知所措地远远看着同样不知所措的父母。
人生路上,步履不停,却总有那么一点来不及。
当我们面对父母时,不妨再慢一点,只因: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
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图片|《桃姐》剧照
文字为国馆读书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