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高尔基
以上两表摘自我校2017年度图书馆借阅报告 图书馆借阅报告分析(部分)
从表1中可以发现:
1. 大多数学院借阅人次占到馆人次的百分比都在10%以下,平均6.58%。
2. 超过10%的学院是美术学院和谢晋影视学院。
从表2中可以发现:
1. 一半以上学院人均借阅量不超过10本。平均数9.76本。
2. 人均借阅量最高的是人文与传播学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17本。
由于没有往年的数据,很难判断这样的数据是高还是低,也就是说现在的学生爱不爱学习,或者是否喜欢去图书馆或借书。
由于没有其他学校数据,也很那判断我校学生是否是更爱学习或者更不爱学习。
但是可以判断出:学生去图书馆更多的是寻找学习空间(是否都是去学习的,不深究),而不是借阅图书。
不借阅图书,除了不看书之外,还有很多看书的途径,从电子阅读书,到互联网上如海的信息。这让我记起十年前,一个来自剑桥的年轻人告诉我在我们能看到的互联网表面下还有“deep data”。那么十年后呢?想想有点不寒而栗,不知为什么。
现在我们乐观点来分析下图书馆报告中的这两张表。实际上这两张表侧面验证了知识形态的变化。知识形态不再局限于纸质书籍,而更多地存在于互联网上。有些纸质书的价值可能会越来越低。可能人文艺术之类的书籍贬值速度比较慢。
知识的边界
《知识边界》,2012年出版,作者是哈佛大学伯克曼互联网与社会中心的资深研究员戴维·温伯格(David Weinberger)博士。在书里他提出了一个观点:“自从互联网出现以来,我们的知识(信息、思想、甚至智慧)逃离了它固有的物理限制(书本的页面或者人的心智空间)之后,从性质上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有限变成了无限,从内容变成了链接,从图书馆变成了无所不在的巨网。” 看到这段话,我马上就想起我校2017年图书馆借阅报告,这段话和上面两张表中那些微弱的数字里透露出来的真相不谋而合。
知识再也没有边界,那么我们的学习又何去何从呢? 我们的教学又会受到什么样影响?十年前,在线教育已经盛行,涌现了各种教学辅助平台,校园里依然是PPT+黑板的模式。十年后,微信已经盛行,我们也开始探索微课,慕课,混合教学,翻转课堂等等新的教学模式。教育的本质不是技术,是价值观,但是如何将手不离机的年轻人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学习上呢,如果不能,各种素养能力的培养和价值观的树立又从何提起?
探索新的学习方式
温伯格最近在接受《三联周刊》媒体采访时提出了一种新看法更接近知识的本质,就是“世界上不存在某种叫“知识”的东西,可以让人把它放到某个容器里,郑重地保存在那里,永远不会变化。”相反,“知识永远存在于网络中,在变化之中,在玩耍之中,在一系列永远无法达成共识的讨论与争执之中。”
这种看法揭示了知识形态不仅突破了物理限制,更是动态变化的。也许知识形态的变化提醒我们:多人讨论式学习更高效。实际上讨论式学习方法并不是陌生,我们常用的有少数人(1-5)的 小组学习(课下)和小组讨论(课堂),这种模式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但是不够持久,源于小组学习和小组讨论内容单一,以及人数较少造成的个体水平差异不明显而对每个个体激励不够,需要更多榜样。
除了小组学习外,也可以尝试社群学习。社群学习是目前在各个群体中盛行的一种模式。如果针对课程学习,社群学习,无论微信群还是QQ群,教师管理工作量会很大。 我曾用QQ群辅助教学,传输课件,答疑,然而同学之间的互动并不多,反而更多地是小窗教师问问题,也不在同学间讨论解决。所以社群学习,要避免一对多,而要开展多对多的互动学习模式。要促进学生间的互动,除了教师要很好的引导之外,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明白:要提高就不怕丢人,没有什么面子那回事。不耻下问。保持开放,保持透明,是那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