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有多种,不去罗列,我只说我更喜欢的,我更喜欢典雅之美。于人我更喜欢宝黛,于山我更喜欢黄华,于水我更喜欢西湖和九寨沟,于建筑我更喜欢苏州园林和中国式庭院,于城市我更喜欢苏杭,于音乐我更喜欢《二泉映月》《高山流水》《春江花月夜》,于戏剧我更喜欢越剧、黄梅、评剧和曲剧,曲剧虽与“典雅”二字无缘,但它是我最先接触的剧目,先入为主,它是我小时候的快乐源泉。
我不得不说说文学,说说文学的语言。
文言文中我喜欢的有归有光的散文《项脊轩志》、袁枚的《祭妹文》、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李密的《陈情表》 、苏轼的前后《赤壁赋》等,那些都是我学生时代的最爱,现在想来也还是永远的经典。
唐诗、宋词、元曲都有选择的喜欢,大江东去我喜欢,小桥流水人家我也喜欢,更喜欢后者。杂剧也爱,高中时背过《高祖还乡》和《窦娥冤》,工作早年背过《西厢记》选段《长亭送别》,熟读过《牡丹亭》中的《游园》。现在,又买了《西厢记》和《牡丹亭》典藏本,就放在我的床头。
古白话小说,四大名著中更喜欢《红楼梦》和《三国演义》,《水浒传》的语言不是不好,觉得和现在的语言差别太大了。我读《水浒》只为熟悉人物和情节,顺带学习一些词语和与现在不违和的句子。《儒林外史》读了两遍听过一遍,值得再细细地读。《老残游记》和《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都是适合我口味的好书,准备好好读,书也是现成的。《孽海花》读过两遍,好感不如前面诸书。
我喜欢戏剧不独因为它是多种艺术的综合表达,更在于,文学性是它的其中一种重要特质,演员的唱词就是文学。比如越剧《红丝错》唱段:
荷塘清波应月华,花影重重掩奇葩。实指望花好月圆成婚配,谁知道,一瓢冷水当头洒。说什么,玉女不嫁白衣郎,定要我,蟾宫折桂再成家。更可恼,上门不见小姐面。好一似,水中明月镜中花。
黄梅戏《女驸马》唱词:
春花带露满园香,乳燕双双入画梁。好景偏逢人烦恼,几回思母又望郎……
评剧《花为媒》中的《报花名》:
春季里风吹万物生,花红叶绿草青青。桃花艳,梨花浓,杏花茂盛,扑人面的杨花飞满城。夏季里端阳上月天,火红的石榴白玉簪,爱它一阵黄呀黄昏雨呀,出水的荷花,婷婷玉立在晚风前。秋季里天高气转凉,登高赏菊过重阳,枫叶流丹就在那秋山上,丹桂飘飘分外香。冬季里雪纷纷,梅花雪里显精神,水仙在案头添呀添风韵,迎春花开一片金。
以上唱词抒情性较强,语言偏于典雅优美,有的简直就是诗。
《卷席筒》经典唱段:
小苍娃我离了登风小县,一路上我受尽了饥饿熬煎,二解差好比那牛头马面,他和我一说话就把脸翻……
曲剧更偏重叙事,语言较质朴,也有它的好 ,我更喜欢它的唱腔和音乐,哇,美不胜收!
白话文论美我觉得要数散文,散文论美我觉得又数朱自清的《春》《荷塘月色》和老舍的《济南的冬天》,那是美到没有一点瑕疵的完美。
然而近几年,教材一直处于变动之中,不唯篇目一直在变,即使是奉为经典似乎永远霸榜教材的《春》和《济南的冬天》也作了变动。你想呀,本来完美的东西,作了改变,会成什么样子,难道还有更完美的说法吗?
已经完美了,一定还要它变一点,无非是像在美人的脸上画上几个痦子,理由是:尊重原著。
事情的逻辑是这样的:原著并不完美,以前的教材编辑给它们变得完美了,现在的编辑们又要回到最初。我不知道到底是让学生看到最美的东西更重要,还是尊重原著更重要。
那么庞大的编辑队伍,竟然全体对美麻木。噫!完美的文学没有生存空间了吗?
其实,有时候,我们宁愿有些人尸居素餐,也不希望他们为刷存在感来破坏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