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之前,想先问大家两个问题:
1.幼儿亲子互动,你会选择什么?
2.如果用绘本作为幼儿亲子互动桥梁,你会希望得到什么样的结果?
说起幼儿绘本启蒙,我得感谢二胎政策,我儿子刚出生的时候,当时我并没有接触绘本,所以我的绘本启蒙经验主要是从女儿的养育过程中得来的。
就我个人感受而言,我习惯在购买和使用绘本时,意识里把绘本分为启蒙类,功用类绘本(像日常养成类,安全教育类等),百科类(物理,化学,动物,生物,数学,科普等等),成长启迪类绘本。
和女儿共读,我从选择启蒙类绘本开始。在此,我并不想神话绘本的作用,与女儿共读基于以下原因:
一、选择绘本的原因
1、一种交流沟通方式。一个小小的婴儿,每天除了“嗯嗯啊啊”的逗她,凭空要和她交流,要说许多话,说着说着就不知道该说什么了,只有大眼瞪小眼,尤其二胎,俗话说“老大照书养,老二当猪养”,好像耐心的絮絮叨叨给了老大以后,再带着二宝外出,就犯了“懒癌”,没有了当初带老大的新鲜劲儿,实在是做不到看娃观察啥,就把语言介绍跟上了。但选择绘本就不一样了,一本小小的书,反复读,通过亲子互动,即起到了幼儿认知中重复的作用,又能够有所依托,父母不会觉得“无话可说”,同时,外出时,一旦遇到书中出现的小角色,就又会激发起“实物对照”的介绍欲望。
2、眼耳手的刺激作用。(图片,青青看书)经典绘本从图画、语言到书页设计,无不适合用作对幼儿的眼耳手进行刺激、锻炼的媒介。
3、根据已有经验。儿子从两岁接触绘本,同时,我利用周末的时间带他参加公益读书活动。他从性格到生活养成甚至到顺利入学都或多或少从绘本中受益,既然如此,我为什么不让女儿也开始接触绘本呢?
二、共读策略
1、选择适龄启蒙类绘本。选择绘本的时候,我会选择比较经典的绘本。但不包含日常认知类的图画书,日常认知方面,我更建议父母带孩子去看,去实际感受。
儿子和女儿共同的经验是,他们对布书的兴趣不大,对洗澡书,儿子没兴趣,女儿较有兴趣,最感兴趣的是精装版绘本,硬板书其次。当然,选择的时候,一定要留意书的书页和书角,孩子的皮肤太嫩,手眼协调尚待练习,安全还是最重要。
女儿三个月的时候我曾经给她读《好饿的小蛇》,她当时对手脚的控制尚未自如,但是从她专注的眼神以及激动摆动的手脚来看,她对这本书很感兴趣。这本书曾经在她哭闹时成功止哭数次。
但到后来大些,我发现这本书对她来说尚早,于是开始给她读《蹦》和洞洞书《动物外套捉迷藏》等。从四个月开始到现在九个月,她最喜欢的是《蹦》。这本书选择不同的主角“蹦”,如:青蛙,蹦;猫咪,蹦……蜗牛,蹦不了……我也,蹦。(一会儿,我会专门就这本书来分享)
蹦的重复和主角的变化,让她饶有兴趣,每次拿书给她,她翻牌率最高的还是这本。小嘴巴还会跟着书页翻动“bengba,bengba”地念叨。
2、阅读姿势(只是我个人选择,无关专家推荐)。最早三个月开始阅读的时候,我选择在光线柔和的房间,和她并排躺着,把书举高一臂,边翻页边读。等女儿会坐了,我选择和她面对面,或者坐入怀中抱她一起读。当然,绘本是在她正对面一臂左右的前方。
3、阅读语音语调。在和女儿共读的时候,我选择比较柔和的声音,较慢的读给她听,语音语调要生动有趣。当然,具体速度还要观察她的反应。她从三个月开始共读的时候,眼神就会追着书翻页的方向看,另外稍大些,大约七个月左右,她会伸手试图翻书,这就是翻开下页的最好契机。
三、读书效果
与女儿共读,算来也已半年了,历数女儿的成长经历,有些与书有关,有些可能与绘本并无关联,与孩子个体各方面发育的差异也有很大关系,但作为观察者,在此如实记录,以供大家参考。
1、说话能力。女儿五个半月开始目光追随爸爸喊“爸爸”(之前不到四个月冒“妈妈”不算在内),三天之后,目光追随妈妈喊“妈妈”,在我和家人认知中,这种情况属于较早的。
2、动手能力。从七个月左右,她开始动手翻书看书,虽然书页会被她翻皱,而且还会时不时啃点口水上去,但总的来说,她在床上能躺着把书较好地翻开合上。虽然不能一页一页顺序翻动,但是能翻开许多内页。
3、对书的兴趣。女儿的玩具有拨浪鼓、带沙锤的布偶、哗啦哗啦响的布偶、还有带小哨子的布偶等,但每次选择最多的是书,她在床上专注玩耍的时候,我有时会在她旁边陪伴看书,一旦看到我的书,她就会面露发现新大陆般的欣喜,试图去翻看我的书。一般情况,我会告诉她“这是妈妈的书”,让她摸摸,然后换成她的书给她,并陪她共读一会儿。
在与女儿共读的时候,看她专注的眼神,遇到“蜗牛,蹦不了”时,着急地摇头,以及每次读完《蹦》,张着小手让我抱她也蹦两下,然后再拿起书来让我陪她读的小样子,我总感觉,将绘本作为一种亲子互动的纽带,真的是个不错的选择。
下面就跟大家聊聊《蹦》这本书。
以下是这本书的书内页。
大家可以看到,这本书已经被翻了很多遍。
在和女儿共读这本书时,除了动手能力以外,在阅读过程中,我又有了新的观察:
一,不同动物造势,(蹦不了)只为体验“蹦”的身体运动。最初我们一起读。
二,上和下的区别。孩子的视线通过“蹦”的体验,开始慢慢关注上和下。
三,各种动物的变化。眼神的疑惑。
四,这本书还有可开发的地方,慢慢会区分禽,兽,鱼,节肢类动物,软体动物。
其实,还有一个好玩的,我二宝妈妈可体验,老大讲给老二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