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了很久,李尚龙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刺》终于发售了。
我认真读了书的前言。书其实不长,一口气就能读完。但我还是按照龙哥说的,三个晚上,三次赴约,三个故事。每读完一个故事,都让自己沉淀一天。
细细品味,虔心感悟,龙哥的良苦用心尽收眼底。
这是我身为读者对作者纳的投名状,也是对作者最大的尊重。
1 说说书名《刺》
该书封面上端是一个红色大字——刺。“刺”的上端是一个英文单词——violence,译作暴力,很直白,一词基本涵盖了本书的主旨。
而中文名——刺,则颇值得品味,这是汉字的妙处。
龙哥说,刺伤害人,却不易被发现,像极了和平社会里的暴力。
在这个基础上,我对“刺”还有几层理解。
刺,对于施暴者而言,是武器,狠狠地扎伤了别人。施暴者,乐此不疲;受害者,则苦不堪言。
对于受害者而言,其实也该有自己的刺。刺,让你适时反击,让别人畏惧三分。在下文中,我会讲到一个朋友的故事,他用自己的刺保护了自己。
2 感同身受
第一个故事,蔷薇下的刺。我一口气读完,没有间断。阅读的时候,双手发颤,脸颊发烫,心情特别沉重。
故事唤起了我的回忆。很多“韩晓婷”们、“刘涛”们、“张蓓张蕾”们都从内心深处滑落出来。我的中学时代,校园暴力司空见惯。每个学校都有所谓的“老大”,每个“老大”身边总会聚集着一群“小弟”,组成一个个小社会,憧憬着刀光剑影和快意恩仇的江湖生活。他们喜欢放学扎堆在学校门口的车站,一群半大孩子半敞着衣服、耷拉着书包、斜叼着烟卷,放肆地笑,放肆地闹。在我眼中,那是一个令人畏惧但又向往的群体。
令我心情沉重的是,虽然我没有当过“张蓓张蕾”,但我当过“韩晓婷”,但由于“识时务者为俊杰”,一度接近了那个群体,甚至体验过了几次“刘涛”的角色……
因为在游戏厅与别人产生了争执,我被对方喊来的“社会大哥”一顿暴打,之后他们还未解气,又在学校门口堵了我好多次,也被敲诈勒索过。那时的我特别害怕,怕到了骨子里,因为我觉得只要我一说出去,迎接我的会是更多的拳头和勒索。我选择了屈服和妥协,进而慢慢走入了他们的圈子。或许是为了自保,因为“道上混的”都是自家人,也或许是内心深处向往刀光剑影的江湖,我参与了几次争执,围了观,当了看客,做了推波助澜者。
事情已经过去很多年了,或许这些事在他们眼中早已成过眼云烟,而且现在的我与当时的我也判若两人,但这段经历如同一根刺,一直扎在我内心深处,时不时隐隐作痛,时不时羞愧难当。如今读了《刺》,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我想借此机会做深深地忏悔,也希望加入作者的队伍,用爱去化解暴力,永远拔去心中的刺。
我还想讲述一下上文中提到的那个朋友。
他也遭受过校园暴力。和我的屈服不同,他的办法很简单,报警,然后告诉同学、告诉老师、告诉家长、告诉他认识的所有人;当别人来报复时,他还这么做;再次来报复时,他依旧这么做。五次三番后,施暴者数次被请进派出所,数次被联系家长,数次遭受了社会的舆论谴责,而他也受到了各方的重视和保护。后来,没有一个人再敢欺负他。这是在那个时代,我见过自己解决校园暴力事件最强硬、最勇敢、最智慧的人。他在中学时就懂得用法律、用舆论、用心理来瓦解敌军。虽然那时法律还没有健全……
3 致敬作者
音乐家用乐曲来表达,摄影师用影像来表达,作家则用文字来表达。
龙哥的表达,直击社会的痛点。敢于在如此敏感、如此有争议、如此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上动笔,这样的格局和气度,我被深深地震撼和感动。我能够从他的文字中读出一种家国情怀和强烈的超越意识,从校园暴力、职场暴力、网络暴力入手,呼吁社会关注,呼吁健全法制,呼吁用爱化解暴力。他写本书的初衷就是希望通过文字来推动立法,起点之高,立意之高,已然定义了他的不凡。
很欣慰的是,在今年的两会中,高层领导表示,校园暴力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社会上广泛关注。“一件事大家都重视了,离解决这个问题就不太远。”
我相信,龙哥看到这个消息时,必定是热泪盈眶。
最后想和龙哥说句话:
你一年多的创作,值了;我们一年多的等待,也值了。
衷心希望你能再出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