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听过很多讲座,那些名师都认为文本解读很重要,只有独立进行文本解读,才会有不一般的视角,这种观念可以说影响了很多老师,他们绞尽脑汁进行文本解读,很多老师也借此标新立异,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得意之作 。众多老师一看这个老师课堂的教学内容和切入点与自己不同,也纷纷给予赞美 。以至于唯文本解读马首是瞻 ,只要是有新的视角就行,至于符不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符不符合学生的接受程度,那都是次要的,文本解读成为一个老师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 。
但真正能对所有的文本进行恰当解读的老师又有多少呢?(且不论当前对文本解读界限的确定)一个中学语文老师能够对所有的文学类文本做出自己别出心裁的解读,那他就不适合教中学了,完全可以到大学从教了 。中学语文老师选择教学内容的标准不是自己对一篇文章特异的解读,不是要借不同的解读来标榜自己 。
过分看重文本解读的风气是很不好的,其实国家的课程标准就在那里,教学内容的确定是由课文所承担的教学目标决定的,教学目标又必须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又必须是一个单元总目标的一部分 。一篇课文不是孤立的,所以文本解读不需要标新立异,只要选择符合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的解读就可以了,不管是自己的独特理解还是名家的解读,最终只是要达成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标,不能把眼光放在文本解读本身。从这个角度说,我们一线语文老师应该关注的不是独立解读文本,而是选择适合学生学情和符合课程标准的解读就行了,更多的精力应该花在如何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上,如何提高课堂的效率上,而不是绞尽脑汁的进行文本解读,即使进行文本解读也应该是有着课程目标方向的 。
文本解读的任务还是交给那些专门的大学教授吧,我们何必越俎代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