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的梦想,如果还没有熄灭,就让他永远燃烧吧。
你是否也有一颗文青的心?你是否也曾有过文学的梦?你是否也想用文字记录生活,却迟迟未曾动手?你是否已经在怀疑自己,到底可不可行?如果你有这些疑惑,并急于寻找答案,那么建议你看看石田衣良的《孤独小说家》。
本书的作者,用一生的写作经验和走过的写作之路告诉你,写作过程会遇到的状况,以及文学界到底是怎么回事。更为难得的是,作者用一个平实、朴素却蕴含力量的作家故事告诉你,为梦想坚持的理由。
你可能只需要再站起来一次,梦想便触手可及。
关于作者本人:
1960年出生的石田衣良,毕业于成蹊大学经济学系。七岁时就想当作家,四十多岁才获得直木奖(日本文学界最重要的奖项之一)。他的成功之路极其不易,且对人有轻微的恐惧症,做过地下铁工人、保安、仓库管理等工作,而后才辗转从事自己热爱的文学。可见每一个成功者的背后,都掬着一把辛酸泪。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石田衣良学生时代每年看1000本书,每天平均2.7本;这样庞大的素材积累,是常人远远不能及的,所以成功者,又必然有成功者的理由。普通人每个月能看一本,一年12本,做到的都是极少数的。
关于书籍:
而《孤独小说家》正是植入了作者本身的经验经历而写就的,非以自传为蓝本,但也不会离生活太远。正如书中所说:小说这种东西,不论与现实是多么相似,它总归是虚构的,只是小说家的家人很难理解这一点,总自觉不自觉地对号入座。情节可虚构,但作家的心理历程却是实实在在的。
小说的主角是一个年近四十的作家青田耕平,写小说写了十年,一直不温不火,自成名作后一直未有加印的书籍,发行量还有减少的趋势。收入水平一般,常年背负房贷压力。几年前妻子去世,独自抚养儿子,写作的同时负担着比较重的经济压力。
面对毫无起色的作品和必须生活抚养儿子的现实,他也曾想过,是否换个工作,但又想:虽然世界是不公平的,但出版界并非只靠金钱说话的世界。在这儿狭窄有宽阔的世界里,窝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可以写写自己喜欢的小说,虽不见得有什么大成就。坚持笔耕不错,而人生恰恰给坚持者以意外之喜,坚持了十年,终于获得直木奖的肯定。
主人公的故事告诉我们:
1、并不是文思泉涌、才思敏捷、华丽丽辞藻信手粘来,才是成为作家的必要条件。
青田本身就是个不善辞藻堆砌的作者,写作一直是中规中矩,与其他作者相比,一度以为自己是极差的。当读者说最喜欢他书中“每一个今天都比明天更年轻”的句子时,他不可置信竟然是自己写出的。我想,这是一个坚持十年的写作者,思维瞬间的迸发,而他自己却未曾察觉。坚持与勤奋是成功的基石啊。
2、一个作家,写作的素材必须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
无论作者本人有多少心酸艰苦,若将情感直接写入作品,便不能称之为作家。作家创作的时候只能利用现实世界中的某些元素,创造另一个风格迥异的世界。想象力是作家必备的元素,因此,写作是一件极费脑力的工作。写作入门者切记照搬自己的生活故事。
3、问鼎人心的力作,多来自于作者内心深层次的痛苦。
写自己熟悉的题材,写自己深有所感的感情和事件是最有力的。文字一定程度上是自己的情感表达,才能有力量。正如青田的提名作品《空椅子》和获奖作品《父与子》,分别以对去世妻子的回忆和妻子去世后与儿子相依为命的故事为原型,写自己的故事,最有力量感。作为初学者,咱们还是从身边事写起比较好。
4、写作是个进阶的过程,每一部作品都力图超越上一部,必须耗尽精神力,孤军奋战。
青田说,无论写完多少部,写下一部的时候,还是成天被不安和紧张包围,冥思苦想着该如何突破上一部的极限,丝毫不觉轻松,作家才是“到死丝方尽”的春蚕。若想轻易挥就巨著,你倒大可以直接放弃了。面对高强度的脑力工作,要有决心,千万别憋不出来就放弃了。
5、写作有着区别于其他工作的特殊性。
对作家来说,可以在写作的时候文思泉涌,也可以在自信心丧失时备受煎熬。因此,随时随地,有好的灵感要记录,实在写不出的时候,也不要逼自己。去散散心,找个朋友聊聊天,说不定感觉就来了。凡是讲究艺术的东西,总是有不同章法的。
6、最黑暗、最绝望的时候,正是你离梦想最近的时候。
下坡的路总是好走,而上坡的路往往艰难。写作一事,没有捷径,只有坚持。青田坚持了十年在文坛奠定了地位,你又能花费几年时间坚持写作,直到望见曙光?
这篇展现写作者世界的小说,正是给每一个写作者或即将踏入写作行业的人,一个系统而深刻的了解。作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你,梦想是用来实现的,写作之路并非一蹴而就,不管是十年还是二十年,能把自己爱好的事情做成事业是一件多么值得高兴的事情。愿你在写作之路有所感悟,愿你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