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有三则狼的故事:
其一,傍晚,一个从集市卖肉回来的屠夫走在回家的路上,一路荒郊野外的,没什么人烟。不一会儿就被一只狼跟踪了,狼盯上了担子里卖剩下的肉。这只狼很执着,甩又甩不掉,吓又吓不跑,屠夫心里害怕了。他想着狼就是盯上了担子里的肉,要是把肉挂在树上,自己身边没有肉就能脱身了,而挂在树上的肉可以等明早再回来取。于是屠夫就把这些肉用钩子穿起后挂在树上,并把空担展示给狼看。狼果然不跟着了,屠夫得以脱身。到了天亮屠夫去取肉,老远就看到树上挂了一个身影,还以为有人上吊,吓得半死,走近一看才发现是一只死狼(不就是昨晚的那只吗?),狼的嘴里叼着肉,穿肉的钩子把狼的上颚给刺穿了,这只狼就这么像鱼咬饵一样挂在树上死了。屠夫上前剥了狼皮到集市上去卖,还小赚了一笔。
文末蒲松龄用了一个成语“缘木求鱼”,这个成语本义是形容因为方法不对而徒劳无功,在这里,蒲松龄说,这狼缘木求肉,不仅徒劳无功,而且自己还挂了,“是可笑也”。
其二,另一个屠夫的故事。他也是在回家的路上,担子里没有肉了,只有一些骨头。路上遇到两只狼的跟踪,屠夫一开始很害怕,就扔了骨头给狼,其中一只狼得到骨头后就停下来啃,而另一只狼继续跟着,他向另一只狼扔了骨头,另一只狼也停下来啃,但这时前面一只狼啃完骨头又跟了上来。屠夫就这样扔了几次骨头,两只狼先后停下来啃骨头,但骨头都扔完了,两只狼还是一同跟着他。看来是狼子野心,目标不止是牲畜的骨头。屠夫这时警觉起来,害怕被这两只狼夹攻,正好看到附近有个打麦场,麦场内有一个柴堆。屠夫马上跑去背靠着柴堆作为倚仗,放下担子抄起了屠刀,严阵以待。两只狼不敢上前,只是瞪着屠夫。不一会儿,其中一只狼径直离开了,另一只狼蹲在屠夫面前继续与其相持,过了一会,竟然悠闲地打起了盹。屠夫没有放过这个机会,迅速手起刀落,砍中了狼脑袋,又补了几刀将狼砍死。这时屠夫又感觉身后有动静,他就绕到柴堆后面,发现一开始离开的那只狼正在钻柴堆,看来是想钻到屠夫身后来咬他屁股。(太奸诈了吧?)这只狼身体有一半已经钻进了柴堆,尾巴还露在外面,屠夫赶忙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后腿,这样就又弄死了一个。这时屠夫才反应过来,原来前一只狼打盹是来迷惑他的,是为了让后一只狼来偷袭他。(屠夫当时肯定吓了一身冷汗)
文末,蒲松龄评论道:看来狼也是很狡猾的嘛,但是一下子两只都挂了,这种畜生的狡猾能有多少呢?“止增笑耳!”这里我是不太认可的,这两只狼的行径不是止增笑耳那么简单的,而是差点要了屠夫的命。只是诱敌的狼不够聪明,想用打盹放松屠夫的警惕,而让屠夫正好钻了空子,如果双方一直紧张地相持,屠夫未必能察觉另一只正在钻柴堆的狼。前文的狼够笨,此文的狼却十分奸诈厉害,竟然会用计谋了,真是够吓人的。
其三,还是讲屠夫的。这个倒霉的屠夫像他两个前辈一样在晚上被狼追赶,正好路边有一个草棚,他就跑进去躲起来。这只狼并不能一口气把草棚吹走,但能一爪子掏进草棚里来抓屠夫。这个屠夫胆子也大,上前一把死死抓住了狼爪,狼一时间撤不回爪子,就这样僵持着。这屠夫心想抓着爪子也弄不死狼啊,手里又没有屠刀,但有一把小匕首。他就用小匕首割开了狼爪上的皮肤,像吹猪一样吹着(插一句,屠夫剥猪皮时就会这样把死猪肢体上割开一个小口子,然后往里面吹气,吹了足够的气之后,整个猪就胀起来,此时皮能跟肉轻易地分离了。这个方法就是吹猪)。拼命吹了好久,屠夫感觉狼不怎么动了,才用绳子把狼爪子给捆上。出了草棚一看,狼已经胀得像牛一样大了,腿撑直了,口也闭不拢了。屠夫就美滋滋地把狼背回家了。
蒲松龄在文末叹道,如果不是身为屠夫,怎么能想到这样的方法呢?是,如果换做他人,可能只会想到用小匕首戳狼几下,把狼吓跑吧?就算是身有武艺的军士官差,最多也只会是跟狼搏斗。如果没有杀猪剥皮的经验,怎么会想出这样杀狼的方法呢?
一本《聊斋志异》中遍是魑魅魍魉:有鬼怪、有神人、有异兽,还有妖魔,比如女鬼小倩,义狐红玉等等,或是人化鬼,或是妖化人,都有幻化之奇,而狼三则中的狼按现在眼光来看却是再正常不过的凡狼,其行为举止莫不符合狼的本性,又仅仅以狼的本相出现,没有变化个美女壮汉的,甚至连人话都没说过,实在让读者期待落空。狼三则中所志之“异”在何处?
古人观察这个世界,是很蒙昧的。有不少人都认为万物有灵,有灵者可以幻化,故而想象出自然界有狐仙、鼠精、花妖等等形象。而有一些动物因其本身的形象,即使只是现身,就有灵异的色彩,比如著名的龙、凤凰、麒麟等等,因为龙这些生物本身就是想象的产物,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而另一些生物虽然是真实存在的,但被人赋予了想象的色彩。说到龙,那么就不得不说虎。虎是真实存在的形象,虎一现身,仿佛自带大BOSS的背景音乐,令人毛骨悚然。因为虎的力量,不是常人所能及的(当然武松、李逵可不是常人),古人在对虎的认识中,夹杂了对其额外的想象。所以有虎出现的故事,尤其是势单力孤的个人遇到虎而能不死,往往会呈现超自然的走向。
而狼这一形象,虽然不及虎的威猛,但因其本身的狡黠,往往神出鬼没,又跟人多次交锋而屡屡得手,古人对狼之恨更甚于对虎之恨,因而古人对狼的认识也夹杂着一些额外的想象。古代那些有狼出现的故事,本身也是极有异处的,比如东郭先生与狼等等。三则狼的故事,狼虽未曾化人形,也未作人语,但其或诡异,或狡诈,又或恐怖,可以说充分具备了灵异的特点。古代信鬼神,以为鬼神是真实自然的,妖怪也是真实自然的,古人认为鬼神妖怪是“异”,并不因为它们的虚幻以及拥有超自然力量,而是因为它们身为异类却未对人避而远之,而是与人共处或对抗。鬼神妖怪之异,莫过于害人,而狼之害人也不逊于鬼神妖怪,故而真实而自然的狼入《聊斋》,在当时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类似的以自然界的生物为主题的《聊斋》故事,还有《猪婆龙》等,这也是因为猪婆龙(鳄鱼)这样的生物在古人眼中,本身就是鬼神妖怪一般的异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