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漂亮的答案,但有谁来提出漂亮的问题?今晚读书会在小南门,大家下完班后共同探讨漂亮的问题,我们分享书籍是《绝佳提问》。
晚风是第一位讲述者,她用一个半封闭式的提问游戏,来让我们大家进入了主题。游戏通过问十个问题,来猜测她的老板是谁?
"他是男人吗""他是外国人吗""他是比尔盖茨吗""他是100强财富里面的吗""他是你们一个行业的吗?"当观众问到"他是巴菲特吗?"。晚风说的一句是,终止了我们所有的想象,问题也戛然而止。答案居然是巴菲特。
真所谓"问题驱动思考,答案终止想象"。
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知识已经无太多的价值,我们可以在知乎,百度问答,微博分答上寻找到答案,能够提问的人便更有原创性了。那么怎么样能够提到一个好的问题呢!
晚风给我们讲了书中的一个系统模式"为什么,如果,怎么样"三个阶段,通过创新的质问来寻美丽的答案。反复的询问,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五次反问,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办法能挖掘问题核心。
于是晚风和jane进行了对话示范。
晚风问"你为什么要跑步呀?"
答"因为减肥"。
晚风再问"那你为什么选择跑步呢?"
Jane答"因为我试过很多,只有跑步是我最喜欢的一种方式"
当晚饭再问"那为什么试其他方式没用?"
Jane却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大家共同分析,为什么这次提问是失败的:
再三问的太多时,人处于那种被逼问的状态,会变得不愿意回答。追问对方需要注意的是,第一,问题不能问的太快,需要给对方一些想的时间。第二,应该多倾听对方,理解对方,共情。你是在跟人对话,不是跟机器所以要更具有感情的提问。第三,虽然有很多问题,但本质都是同一个。
那么接下来我们引发了一个议论:如何正确地发问?怎么样提升自己问问题的能力?
Jane给了我们一个很好五步法,类似coach提问,"你想要什么?你为什么想要?怎么做?还有呢?然后呢?"她还从销售的说法套路告诉我们,"首先与客户的共情,告诉这个客户为什么要买我们的?我们的是怎么样的?如果买他会得到什么?如果不买,他又会怎么样?"非常非常受用。
接下来是丁布上台,他联想到好多书籍了《学会提问》《Design thinking》《To sell is human》《谁成就了领导者》《第五项修炼》《部落》。
一上来他以苏格拉底式的辩论提问法,问了超多问题。(这一点超喜欢)
1.提问是自我探索,那应该怎么探索?
他说自己今年要读1500本书,不为获取知识,不为独立思考。只为探索,发现更多自己的兴趣。这太反常规了。
2.阅读是主要读经典吗?
在《绝佳提问》当中说学习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海绵,是一种是淘金式,丁认为读经典的也许是海绵式吸收大量的知识。而他愿意不断的淘金发现。
3.人性是善的还是恶的?
他认为情绪,十种有八九种是属于消极,所以人之十有八九不如意。这个问题虽然已经被讨论了很多,但是法制社会,例如辱母事件,可以思考更深。
4.读书需要有用吗?
你越是关注有用的学的东西越没用。
5.人真的需要断舍离吗?
物质繁华背后趋势是极简,那你呢?你是怎么想的。
6.好的环境就能培育出优秀的孩子,艰苦的生活小孩就不能成才吗?你认为是怎么样的?
7.在你们行业里面,你觉得有什么东西是大家追逐的,你个人却认为它会毁灭?
有个女生是教外国人汉语的老师,她认为,虽然大家认同汉语会越来越变得重要,可是她觉得互联网的兴起,也许大家沟通越来越没障碍了,语言是什么,并不重要。
8.专家说的都是对的吗?为什么门外汉还更加具有创造力?
用逻辑思维思考的时候用的左脑,但有创造力的时候是使用的右脑,只要我们的左右脑互补的时候,人类才会更完善。专家定势思维限制他们的成长,而门外汉以发现目光打破常规。
9.为什么大人的好奇心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少?怎么样能够提升自己的好奇心?
有两个办法,第一个是多和孩子在一起,另外一个多多观察。
9.你身边有没有一些熊孩子问你一些怪问题?
据统计,三四岁的孩子一天有390个问题。我家孩子今年五岁,也不例外,
"幼儿园老师叫高老师,为什么长得不高呢?"
"长颈鹿脖子那么长,他睡觉的时候也是这样吗"
"我闭上眼睛不看的时候,是不是月亮就不在了?"
"为什么事故跟故事是两种意思呢?"
11.在会议上,为什么没有人提问?
大家各自讨论得出的一些原因:
第一,提问的时候,需要舒适环境。
第二,我们中国人都有面子问题,问错了怕丢面子并且在意他人看法,在会议上提问的时候,会让其他人认为是在表现自己。
第三,权力的问题,领导与下属,父母与儿女,低阶层不能说的要保持沉默。甚至穷人家的小孩都受到交代,少问少说。
读书会里大伙讨论得非常热烈,主讲人丁布捶胸般大乐,因为他提出一个问题的时候,大家会抛出更多的问题,引发了群体思考。
我们还涉及到一些其他书本其他的点。比如说要用手去思考,而不是只用大脑,要像小孩一样的手脚并用,有些人喜欢用手去写字,写作的过程当中也是一种思考。有的人喜欢用说表达去思考。我们生活着就是一种探索的过程,慢慢的发现你是用于哪种方式去思考,哪些东西会引发你的提问,慢慢摸索形成自己独特的习惯。
还有在大的环境当中不允许你发声提问,那么你要学会创建自己的小环境,包括你的家庭环境,读书群的环境。在这里你可以发声,可以思考,可以得到进步。
今天晚上,影响我最深的是一句话,"问题加行动等于创新,问题减行动等于哲学",平日虽大脑也像一台机器不停转,但最缺的还是行动,所以三十来岁还一无所成,没有做上自己最喜欢做的工作,也没有能够到达远方,地地道道空想家。
当人骑在马上不停飞奔,脚不落地,时间一长下了马,他可能连路都不会走了。
会后晚风给我的建议是,多问问题,多些驱动力,做个行动派。博学之,审问之,明辨之,行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