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的书就是要让你眩晕的,比如杰夫.戴尔的《寻找马洛里》。
“这场搜寻开始于沃克与蕾切尔的相遇。”
小说就此开篇。简洁干脆,清晰明了。读起来的感觉非常愉悦。
人生中的任何一场寻找,或者其他的什么,往往都会有这样的一个简单美好的开始吧。
只是,开始以后,许多的东西就不那么简单,甚至也未必美好了。
2
沃克受蕾切尔所托,去寻找她失踪的丈夫马洛里。可蕾切尔提供给沃克的关于马洛里的线索非常有限,甚至连一张马洛里的照片都没有。
这注定是一场极其艰难的寻找。而这样的寻找又是违法的。并且,沃克以往类似的经历也昭示了这其中可能存在的巨大危险。
虽然蕾切尔承诺的酬金不菲,但沃克似乎并不缺钱。
总而言之,从种种角度来看,沃克接受蕾切尔的委托都不是明智的选择。
但是,鬼使神差,沃克选择了答应蕾切尔。
如果一定要究其原因,恐怕不外乎两个:
其一,是蕾切尔身上那种不确定的美带给他的某种诱惑。
其二,或许也是最关键的一点,沃克已经无所事事好几个月了,似乎正承受着“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
(许多时候,或许我们都需要一些外部来事件打破庸常的生活。否则,无休止的平静有可能会让人窒息。至少对于书中的沃克绝对如此。)
3
马洛里若有若无的行踪。极端恶劣、异常的天气。追踪与被追踪,甚至被追杀。荒诞诡异的城市。梦境般神秘的旅程。
一场完全无法预计的、惊心动魄的寻找之旅拉开帷幕。
许多次,马洛里分明已近在咫尺了,却转眼又失之交臂。那些莫明其妙的人和事。那些突如其来的危险。读的时候,常常忍不住想-一怎么会这样呢?
站在沃克的立场,心里充满了迷茫、困惑、紧张、焦虑。
4
寻找马洛里,原本很清晰明了的一件事情、一个目标,却不知怎么就变得仿佛隐喻一般。
甚至途中遇到的一切事物,比如街道,商店,桥梁,书本,电话机、录音带,等等,似乎也都变成了隐喻,似乎都是命运的某种暗示,却又让人不得其解,云里雾里。
于是,站在读者的角度,又常常忍不住发问:作者到底想要说明什么?
5
不过,好吧,最终还是会明白的。
不一定是明白作者想要表达的,而是自己多少会从中悟出一些东西(至少对于我是如此)--
这世上任何一场旅途,无论有着怎样的开始,其过程和结果都是事先无法预料的。
当我们踏上旅途,就一定要坚持着往前走,因为迎面而来的一切惊喜和艰难(往往艰难会极大地多过惊喜)都是命运所赐予的弥足珍贵的礼物。
对于我们每个人,这世上都有太多太多未知的事物,所以永远不要说我们已经了解了这个世界。
而当残酷的现实扑面而来,我们远比自己所想像的要更勇敢和坚韧,并且,充满智慧(想起朴树的一句歌词——命运如刀,就让我来领教)。
诸如此类。
当然,纯粹是一己所悟。或许跟杰夫.戴尔想要表达的东西半毛钱关系都没有。但我就是从他的笔下读到了这些。
6
而书中最让我喜欢的则是沃克在这场寻找过程中的几个转折。
最初,他的寻找主要是依赖蕾切尔提供的(也包括通过其他途径获得的)外在线索而展开。当然这也是侦探破案的最常见的思路和做法。
然后,他开始更多地依靠自己的直觉——对相似的情景下马洛里会做些什么的直觉。
再然后,“他考虑的是自己应该去哪儿而不是马洛里去了哪儿。这并不代表马洛里去哪儿了这个问题不重要——而是这个问题已经完全变成了他自己去哪儿的决策过程,不需要再问了。”
我觉得这也像极了我们的人生--
当一天天成长,我们终将学会,或者说应该学会,在做出某个决定时,不再一味遵遁外部世界的风向标,而是更多更认真地倾听自己的内心。
7
沃克最终也没有找到马洛里。但他并无遗憾,他觉得自己“尽力去做了某件事,现在可以回家满意地待上一阵子了”。
而小说的后半部分,尤其是在结尾处,在沃克为了寻找马洛里而经历了一场惨烈的生死较量后,作者似乎在强烈地暗示读者:其实马洛里并不是别人,正是沃克自己。当然,只是“似乎”。
而我却由此想到——
我们人生中的每一次选择,大到学业、工作、情感,小到一趟旅行、一场约会甚至一次阅读,在潜意识里,无不是为了追寻或靠近自己(或是我们想要成为的那个自己)。
而所有这些选择之后的经历,那些欢乐与悲哀,那些折磨与煎熬,那些眼泪与血汗,那些希望与失望,那些身心所亲历的一切起伏与曲折,终于将我们打磨成了这世上独一无二的个体。
从这个意义来说,其实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场寻找自我的旅途。
而这场寻找,在有生之年,永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