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你,你会选择留在世界尽头,还是回到冷酷仙境?
文/鵺萭
第二次读村上的双平行线结构小说,比起之前的《海边的卡夫卡》是两个人物向一个终点靠近,随着故事的发展,两条线逐渐重合。而《世》则是一个人在两个不同的平行时空的发展,虽然刚开始读时可能以为是两个人,随着故事的发展渐渐地真相显露,平行线中的自己经历分分合合最后也完全融合了,完全的留在了世界尽头。
刚读完书的我其实是不理解为什么世界尽头中的“我”选择留下,而不是和影子一起逃离。当然对于这个结尾,正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每一位读者都有自己的理解。
我看到写译者序的林少华先生是这样理解的。他说这恐怕同村上对“冷酷仙境”所象征的现实世界的认识有关。如果说“世界尽头”强调的是心(心的有无),那么“冷酷仙境”强调的是脑——脑的正常与否或人脑与电脑的关系。“我”的脑子里被擅自植入了电脑中的“中继站”和电脑线路,后来“中继站”由于一点点失误融化了,电脑线路也取不出来了,致使我的生命只剩下二十九小时三十五分钟。即使是做这一切的科研老博士也无能为力,他一方面感慨“电脑这玩意儿实在可爱得很”一方面向“我”表示由衷的歉意。虽然这有些夸张但也在映射着现代社会已经进入“脑化”时代——较之人脑化更是电脑化的时代。始而电脑受制于人脑,继而人脑受制于电脑。电脑成了独立的存在,人脑遭到放逐。这样的社会又有什么好留恋的呢?莫如留在“世界尽头”为好,那无疑是整个人类的悲哀。
我还看到了其他一些读者的理解,有人说是“我”为了追求一种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是对“世界尽头”中的人、事太过留恋,是对那种宁静、祥和、美好的生活太过向往而选择留下;还有人说是身处在“冷酷仙境”的我对现实的厌恶产生了逃避的心理,这一份憎恶远远超越了对自由的渴望,让世界尽头的“我”宁愿失去情感,无望的活下去,也不愿再深处社会的泥沼。
其实,我这样想过,因为“世界尽头”本就是“我”创造的世界,看的出“冷酷仙境”中的我很喜欢图书馆女孩,那“世界尽头”中那个帮我读梦的图书馆女孩会不会是我根据她的形象创造出来的呢?而“我”留下,说是因为“不想抛下自己擅自造出的人们和世界一走了之。”实则也是想留在这“挑花源”无忧无虑的生活,这里有他深爱的人,有一切。而且既是他创造的世界,那他必然可以改变一切运作,比如,让人们都有心?让冬天没那么寒冷?让影子可以独立生活?等等。不知是因为影子保存着“我”一半的记忆和意识还是怎么的,我感觉“冷酷仙境”中的“我”好像是影子的意识占主体,因为“我”拼命想找到博士、想了解一切、甚至想拯救自己……但最终也还是没能改变“心”的意识。
看译者序,我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东西。原来,在村上的原文中“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中的“我”用了不同的人称。“冷酷仙境”中用了“わたし”(日语中男女老少通用)而“世界尽头”中用“ぼく”(日语中一般男性使用,较为粗鲁,类似方言中“俺”)就感觉很有趣。
总之,“冷酷仙境”就像我们现实中的世界,美好与丑恶、希望与绝望交融而生,但是它自由,你可以做任何你想做的事,没有人限制你的自由。这就是冷酷的现实世界;“世界尽头“则是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存在,美丽、祥和,可它又太过机械化没有感情、没有痛苦、没有希望、没有绝望,人们都是没有意义的活着,做着没有意义的工作,维持着小镇的周而复始。这就是看似美好的世界尽头。
是你,你会选择留在世界尽头,还是回到冷酷仙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