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拂旧岁,迎新纳福 —— 腊月二十四打扫房子好传统
在中国,腊月二十四这一天,如同一曲悠扬的古筝乐章,在冬日的寂静中缓缓响起,它不仅预示着春节的钟声即将敲响,更如同一幅细腻的水墨画,描绘出深厚的民俗传统与家庭温情的画卷。
家家户户,无论大小,都会在这一天默契地拿起扫帚,仿佛在进行一场无声的仪式,拂去一年的尘埃与疲惫,以全新的姿态迎接新春的到来。这项习俗,名曰“打扫房子”,它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家务活动,更承载着对过往岁月的深深敬意,对未来生活的美好祈愿,以及那份流淌在每个中国人血脉中的文化传承与情感纽带。
追溯至古代,“孟春之月……盥濯,修饰门户,祈新岁之安。”《礼记·月令》中这样记载关于春节前打扫除旧、迎新纳吉,虽未明确腊月二十四为特定日期,但这一习俗早已在民间生根发芽,深入人心。至宋代,腊月二十四被正式确立为“扫尘日”,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家家户户都会在这一天动手打扫,意在清除一年的晦气与不顺,迎接新春的吉祥与希望。这一习俗,如同一股不息的清流,穿越千年的风尘,历经岁月的洗礼,至今仍被广大民众所遵循与传承,成为中华文化中一道不可或缺、历久弥新的风景线。
腊月二十四的清晨,家家户户便开始了一天的忙碌与喜悦。从屋顶的瓦片到地面的砖石,从门窗的缝隙到家具的纹理,每一处角落都不放过,都被细心地擦拭与打扫。先用湿布轻轻抹去表面的浮尘与污渍,再用干布细细抹干,最后用扫帚将垃圾归拢一处,一并送出家门,寓意着将一年的烦恼与不顺也随之扫出门外,迎来新年的吉祥与安宁。在这个过程中,家庭成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欢声笑语中洋溢着浓浓的亲情与和谐,使得这一看似简单的家务活动,变得充满了仪式感与温馨氛围。
打扫房子虽是一项体力活,但其中也不乏讲究与智慧。在打扫时,需遵循从内向外、由上至下的古老规矩,寓意着辞旧迎新,迎福纳祥,将过往一年的尘埃与不如意悉数扫除门外,让家的每一个角落都焕发出新生的光彩。从屋顶到地面,从厅堂至院落,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象征着扫除旧岁的霉运与尘埃,为新一年的福泽与吉祥腾出空间。寓意着在新的一年里,家家户户都能迎来福气的萦绕,祥云笼罩,生活更加美满幸福。在细心打扫的过程中,不留破损餐具,成为了一项不可小觑的传统法则,人们力求以完好无损的餐具迎接新春的第一餐,期盼新的一年里,家庭和睦,财源广进,福气满满。
在民间还流传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扫去霉运和烦恼,迎来好运和欢笑。上上下下都扫到,干干净净迎新岁,家家户户忙不停,辞旧迎新乐陶陶。”这个顺口溜简洁明了地描述了腊月二十四扫房子的传统习俗,以及人们希望通过打扫来去除旧岁的霉运和烦恼,迎接新年的好运和欢笑的心情。同时,也体现了家家户户都在忙碌地准备过年的热闹氛围。
可见, 腊月二十四的打扫房子,不仅仅是对物质环境的清洁与整理,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与净化。在忙碌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被各种琐事所困扰与束缚,心灵容易蒙上一层尘埃。而这样一次全家总动员的打扫活动,不仅增进了家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与互动,也让每个人在劳动中找到了内心的平静与满足。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们在辞旧迎新之际,有机会停下脚步,回顾过去一年的得失与成长,展望未来的美好与希望。
腊月二十四的打扫房子,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一种生活的智慧与哲学,一种心灵的净化与升华,更是一种对未来的美好期许与憧憬。在这特别的日子里,让我们携手家人,共同拂去旧岁的尘埃与疲惫,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春的第一缕曙光与希望。让爱与温暖在新的一年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绽放出最绚烂、最耀眼的花朵。
(文/木易水车 图/选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