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不生娃的选择:
清晰展现可能,鼓励自主选择。
相信你肯定有过被七大姑八大姨“催完恋爱,催结婚,催完结婚,催要娃”的经历。
在很多传统家庭看来,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规定动作,必须完成。
我们大部分人都会“习惯性”结婚,然后“很自然”地生个孩子
——很少有人会停下来思考这件事。
如果你跳出惯性,停下来认真思考,那么你不得不承认:
生还是不生真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今天我们就尝试讨论下这个话题
——我并不准备给你“一定要生”或者“一定不要生”的结论
——这不是超级个体的精神。
我的态度是, 清晰展现可能,鼓励自主选择 。
生不生孩子,不是一道辩论题,也不是一道是非题,而是一道选择题。
如果你还没有生育,现在你有一个重新思考这个问题的机会;
如果你已经为人父母,你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选择,
从而把这个选择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另外,你也能以父母之外的身份去给你的朋友、亲戚,甚至是你的儿女一些建议。
“丁克”,是“ DINK ”(Double Income No Kids)的音译,
指的是“双收入、无子女的家庭”,
主要是指夫妻双方有生育能力和经济能力,
但是主动选择终生不要孩子的家庭。
丁克最早兴起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欧美国家,在八十年代传入中国。
数据显示,1983年上海家庭中选择丁克的比例为0.5%,到2002年则快速增加到12.4%。
目前这个比例还在上升。
生还是不生?
有两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
一个是经济学角度,一个是生涯角度。
从经济学角度看“生娃”
我们先从经济学角度看看这个问题。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加里·贝克尔(Gary Stanley Becker)创立了“家庭对孩子的需求”理论。
他认为,如果把孩子看作是一种家庭需求的特殊“商品”,
不同家庭对这种“商品”的定义是不一样的:中产和富裕家庭抚养孩子的目的,
是希望从孩子身上获得精神收益和心理满足。
这就像购买名贵汽车、音响一样,是“消费品”
——孩子教育、成长的过程,给家庭带来很大的快乐。
父母并不期待孩子成长后获得高额收益,过程已经足够了。
收入较低的家庭则相反,孩子更多的是一种“生产品”
——他们期待孩子能参与劳动、带来经济收入,并给他们养老。
在孩子身上投入的抚养费用要少于孩子将来带给父母的收益。
农业社会的生产力基本靠体力劳动,老人赡养主要依靠孩子,人丁意味着生产力和安全感。
这个时候主要是“家本位”观念——无后是件影响很大的事。
到了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生产力靠脑力而不是体力,
社会保障机制越来越完善,这个时候主要是“个体本位”
——孩子越来越像“消费品” 。
生产品是多多益善,而消费品则是少而精最好。
从生涯角度看“生娃”
经济学的角度解释了社会背景,而另一个角度是生涯
——也就是从个人的自我实现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
——我做了一张损益表(下图),盘点一下“生不生孩子”对于个体发展的优劣势。
优势
选择生娃——继承家业,延续社会地位
很多企业家,尤其是“创一代”,即使工作非常忙,也依然希望自己能养育几个孩子。
他们一方面是受传统的开枝散叶的价值观影响;
一方面希望孩子能够继承自己的事业,延续自己的社会地位。
选择生娃——缓解面对死亡的恐惧
趁早的创始人王潇,在她的一篇文章中写到
“我选择生育的一个重大原因,是因为害怕……
暮年到来时我对如何应对那巨大的虚无感没有把握。
子女是劈杀这种虚无感的利器。”
选择丁克——更好地活出自己
著名舞蹈家杨丽萍选择不要孩子,
她说:
“有些人的生命是为了传宗接代,有些是享受,有些是体验,有些是旁观。
我是生命的旁观者,
我来世上,就是看一棵树怎么生长,
河水怎么流,白云怎么飘,甘露怎么凝结。”
选择丁克——更自由地探索人生可能
我有一个选择丁克的朋友,她和先生共同创办了一家公益机构
——她为患艾滋病的婴儿服务;
去约旦河西岸、斯里兰卡、尼泊尔等许多地方做公益事业。
她说自己很喜欢这样的生活,和先生既亲密,又各自有自己的爱好和追求,
而养孩子的精神和经济压力太大,自己没有把握做一个好妈妈,
所以选择用这样的方式产生价值。
她说过一句话很震撼我,
“ 一个无意义的生命并不会因为延续而变得有意义,质量比数量重要。 ”
以上四点都是收益,在这个损益表里,
最需要聊一聊的是家庭伦理压力,
以及父母没有做好生娃准备的风险。
劣势
选择丁克——家庭伦理的压力
本期联合策划人,吴宝沛老师提到,
在中国,子女的问题不仅仅是两个人的问题,还涉及到两个家庭的问题。
如果双方都是独生子,或者自己的兄弟姐妹没有孩子的话,
双方老人的心理期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很多老人晚年的期待就是看着儿孙长大,没有儿孙对他们是个不小的打击。
这也是很多人最后选择生育的理由之一。
如果你选择丁克,一定要做好父母的心理工作。
选择生娃——没做好当父母的准备
做律师都需要学习、考证,
但是难以想象,做父母这么复杂的事情,
却很少有人受过系统教育,
大部分的父母在生育前,
都并未做好财力、精力和心理上的准备。
当然,因为谁都是第一次生,并没有人能做好完全的准备,
但很多人会留出时间、空间,以及心理准备来陪孩子一起成长。
而且在孩子成长期间,你的成长是孩子教育的上限,你对自身的提高,也需要投入巨大的精力。
如果没有把握,你可以提前和有孩子的朋友聊一聊,
也可以阅读一些相关的书籍,甚至可以帮着朋友带几天孩子,体验一下,
都会让你更好地理解这件事。
其实,只要你考虑好自己的现状,提前做好风险准备,生和不生都是很好的选择。
之所以做这一期内容,一方面是先给你多一些的角度看问题,
另一方面是提醒你,除了生不生,你需要避开一个风险
——那就是懵懵懂懂地随着社会的大流,顺应自己的生物本能把孩子带到世界上来,
然后发现自己无力负责,也并不喜欢这个选择。
生或不生不是一道辩论题,而是一道选择题。
重点是:
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喜欢的选择,这是一个自由人很重要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