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的时候,你身边可能会有这样的同学,他每天在班里到的最早,回家的最晚,看书最刻苦,但是考试成绩靠后的里面有总有他。看着好像很努力,但就是学习能力很差,老师同学都很嫌弃,觉得他脑子笨。
其实只是他的学习方法出了问题,而他的爸爸妈妈还没有意识到,不能够正确的引导,所以孩子越努力越累,学习兴趣也会递减。有时候,向外求不如向内求,我们越想要孩子的成长速度加快,就越要关注孩子本身。
有没有一些底层基础的学习方式,是必须习得可以提升孩子的学习能力的呢?
1、反思:从小事入手,深入突破
成长最快的方式就是复盘,也就是反思。让孩子去思考每一天做了什么,有什么样的结果,回忆做的过程,我们不仅仅是看到结果,要是要让孩子思考为什么会这样。
要求快,先放慢做内功,内功的基础就是反思。我们常会觉得经历重大的事件之后,才学会反思,但是真正在关键时刻表现的,却是一个个小事的积累,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细节决定成败,孩子也是一样。孩子身边的小事最能触动他们的感受,因为自己体验过,所以突破会更快。
比如说有的孩子上艺术课,老师在分享环节让他分享自己的作品时,挤不出几个句子,永远都是“颜色、形状、大小”之类的表达,别的孩子分享的口若悬河的时候,他只能眼巴巴的看着,为别人鼓掌。
这个时候我们要引导孩子学会反思,反思不是根据结果的好坏进行分析,而是对产生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反思的顺序:观察结果-研究原先假设-反思校正假设。那我们带着孩子一起去反思分享这个过程:
观察结果:不会去分享自己的作品
研究原先假设:当众表达紧张(假设1)、词汇量缺乏(假设2)、想象力缺乏(假设3)
反思校正假设:你觉得哪个假设最重要呢?我们可以如何改进?
做这样的反思,会让孩子更有动力去接触新的知识,从而内化成能力,接着就可以落实行动了。这个假设重要的改变在于,孩子会容易把问题的原因归结于外部,都是别人的不好,跟我没关系,而假设会让孩子了解到问题是归结于自己,事情没有错,是方法有问题。
2、以教为学,融会贯通
学习金字塔告诉我们,教是最好的方式,吸收效率高达90%以上。孩子怎么教呢?其实方式还是很多,比如:
讲故事:让孩子把今天看到的绘本中的故事讲给你听,都有什么样的启发,最喜欢哪个部分,为什么;
晚上分享会:家庭成员把今天一天的心得和感受在分享会上交流;
写日记:刚开始肯定是流水账,但慢慢的可以让孩子分类出模块总结,提炼重点;
定期做主题演讲:围绕一个话题,家庭成员各自准备孩子能够理解的内容,陪伴孩子一起演讲等等
以教为学有三个关键:让孩子教之前要养成去查找资料、阅读书籍的习惯;去关注那些与自己观点相反的案例或者看看其他不同的观点;学会去区别观点和事实。
比如孩子不知道自己的作品如何分享时,就可以去读跟主题相关的书籍或绘本,找到相关的知识进行联系,从而有自己的观点出来。
3、刻意练习自己的思维模式
“划小圈”是个很有意思的方式,就是针对问题的细节进行大量专注的训练,比如在分享中发现孩子的词汇量缺乏,就可以通过体验不同的场景去增加孩子的词汇量,通过应用让自己运用的更加熟练。
不断的把问题分解去解决,就有能力把基本知识组合成更大的能力单元。想要去做好艺术分享,可以通过艺术词汇、想象力、创作模式等多种角度去解读。
所有的学习方法都要尽可能的简单,关键要去理解孩子,关注孩子的感受,也就是所谓的术从简,道从心。只有真正的关注的孩子,才能了解他的需求,找到属于他的学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