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王漫
明代著名儒学大师、哲学家王阳明先生,被誉为古今两个半圣人之一。他结合自己一生的感悟,将心学思想高度概括和凝练总结为四句教: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阳明先生关于善恶,提出了“致良知”,“为善去恶"的著名思想。而儒学理论的重点之一一一格物,在这里就是为善去恶,真是画龙点睛,一语中的。
下面让我来分享一下关于善恶相报的两个小故事:
1.徐志摩与张幼仪的故事
民国年间的诗人徐志摩(1896年一一1931年),才华横溢,他的恋爱史和婚变比他的文学作品更轰动于世。
徐志摩出身于江浙一富豪大家,留学英国,他的原配夫人叫张幼仪。她端庄善良,具有中国传统的妇女美德,尊重丈夫,孝敬公婆,贤淑稳重,善操家务,婚后生了个儿子,相夫教子。
1921年,徐志摩在英国留学期间,遇到了一位才貌出色的女留学生,叫林徽因,他一见钟情,疯狂追求,忘记了自己是已为人夫为人父之人。但林徽因并没有答应他。
徐志摩回到家,开始公开嫌弃妻子,说张幼仪是“乡下土包子",张幼仪还是默默无闻侍候丈夫。 过了段时间,张幼仪公公婆婆送她去英国陪读,两岁的儿子留在家,由爷爷奶奶照看。
当时21岁的张幼仪正怀有身孕,可徐志摩狠心地说:“你去打胎!"更有甚者,几天后,徐志摩不声不响地离家出走。可怜的年轻孕妇,在异国他乡,举目无亲,语言不通,度日如年,痛苦得想自杀。
见徐志摩如此绝情,张幼仪知道婚姻已无法挽回,被迫签字离婚。1922年,一个美好的家庭就这样破裂了!
离婚后的徐志摩心花怒放,马上去找林徽因,可是林徽因已悄然回国,不久正式与他的恩师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结婚。
徐志摩留学回到北京,常与好友王赓相聚。王赓的妻子陆小曼,是位才女,擅长琴棋书画。不久王赓调往哈尔滨工作,留下陆小曼在北京。
于是徐志摩又疯狂地追求陆小曼。当时知识界,对两位才子才女,原本是许多赞誉,但是两人的交往超越了礼度范围。徐志摩色迷心窍,追求有夫之妇,最后的结局是陆小曼离婚了,另一个家庭也破裂了。徐志摩和陆小曼结婚了,成为当时轰动京城的新闻。
结婚后,由于三观不合,陆小曼迷恋打牌,跳舞,看戏,特别是吃上鸦片膏,和戏子们打得火热。夫妻俩经常吵架。
1931年11月,徐志摩听说,他过去追求过的林徽因,将于19日在北京举行演讲会,就兴奋地搭机赶往北京捧场。结果飞机失事,这位才子死时年仅35岁。
徐志摩虽然会写诗文,但他对婚姻轻率,违背人伦道德。总结为:对父母不孝,对子女不慈,对妻子不忠,对朋友不义,且他为人师带坏风气,所以结局不幸。
与之相反,他的原配张幼仪,被丈夫遗弃后,重新生活,入德国留学,专攻幼稚教育,五年后学成归国。上海一女子银行聘她做总裁,且经营服装公司,均大获成功。
她在百忙之中,还请一位国学老师,给自己讲孔孟之道,又留学新知识,摄取中华文化精华,不忘传统美德。离婚后,抚育儿子长大成人,仍然孝敬徐家二老,还每月寄钱帮助陆小曼。
后来张幼仪经济富厚,事业兴隆,儿孙孝顺。台湾版的《徐志摩》全集,是她策划编辑的。她最后享年88岁,受到世人尊敬和称赞,她是幸福的。
2.命大的女人
有这样一位女人:她那健壮如牛的男人,在一夜之间得暴病死了,给她留下一个智障的儿子和一对多病的老人。
女人没有被这突如其来的厄运击倒。为了更好地照顾老人和孩子,她毅然离开每月给她几百元工资的工厂,辛辛苦苦地在自家门前,摆了个小小的水果摊。
这天,她的水果摊前来了一个约模十三四岁,披头散发,浑身污浊的小男孩儿。女人看到小男孩那虚弱的身体和干裂的嘴唇,猜想他肯定又饿又渴,便匆忙把两个擦干净的苹果,塞进小男孩儿手里。
小男孩儿接过苹果,一边狼吞虎咽,一边向马路中间走去。看到可怜的男孩儿,联想到自己智障的儿子,女人动了恻隐之心。想把小男孩留住,然后再慢慢帮他找到家人。于是,急忙离开水果摊,向男孩走去的方向追去……
就在女人离开水果摊的一刹那,令人惊心动魄的一幕出现了:一辆失控的出租车狂奔而来,在人们惊呼声中,一下子撞上了女人的水果摊,并把女人坐的板凳轧得粉碎。
围观的人们在感叹之余,疑惑道:真是个命大的女人呀!天天像泥胎似地坐在这里,这会咋就突然急急火火离开了呢?女人一听笑了,只有她自己知道究竟是什么原因。一一天必佑善良之人!
朋友,从以上两个故事中,我们是不是感悟到:
“为人善,其福未至祸已远离;
为人恶,其祸未至福已远离。"
愿世人为善去恶,做个有良知的人。善为至宝一生用,心作良田百世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