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课13:记录分享一个你生活中听说或者创造的类比。
参考资料:《新生-七年就是一辈子》
在课堂上,在教科书里,经典的类比有助于学生瞬间理解原本很难理解的知识。
小学教师用煮熟的鸡蛋类比地球的构造,使得小学生一下子理解了他们不可能亲自体验的知识——谁有能力劈开地球看看呢?中学教师用太阳系的构造类比原子的内部构造,使得中学生一下子理解了他们不可能亲自体验的知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不是每个学校都能拥有足以观察原子内部构造的场离子显微镜的。更为神奇的是,中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依赖于一个无法通过个体体验来获得的经验知识——太阳系的构造。
可是,很少有人注意到,其实“经典类比”的数量极其有限; 因为好的喻体实在难找,既要足够相似,又要对方已知,不仅如此,还需要创造者刻意留心寻找 —— 同时满足三个要求的概率当然远远低于只需要满足其中一个条件的概率…… 创造恰当甚至精妙的类比,绝对是一种超强的能力,也是超强能力的一种表现。
类比是什么?
类比这个概念,可以先去百度一下“图式理论”,这个理论常用于心理学的认知研究。
例如昨天我在山里看到了四处啄食的山鸡,那对于一个从来没有见过山鸡的孩子,我该如何向他描述山鸡?如果告诉他家鸡这个概念(前提是看到过),再加上山鸡除了生活在山野里,体型比家鸡小,尾巴比较长,重要的是还能短距离飞翔,那么这个解释孩子就容易明白了。
图式理论,是用“家鸡”这个图式,简单概括了这个动物属于鸟类有翅膀、有羽毛、两足、恒温、卵生的脊椎动物,一般前肢变成翼(有的种类翼退化)。
有了这个简单的前提,那么解释起来就方便多了。
“图式”就是存在于记忆中的认知结构或知识结构。每个人头脑中都存在大量的对外在事物的结构性认识称为图式(schema)。
图式是对我们生活中的事物的大量个别事例的抽象,图式总结了这些事物的重要特征。这是一个人不断积累起来的知识和经验的结构,每一个人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利用“图式”认识客观世界,解释客观世界。
图式理论认为,任何语言材料,无论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本身取决于听着或者读者已有的知识,即人们在理解新事物的时候,需要将新事物与已知的概念,过去的经历联系起来。
这也算是为什么要“行千里路,读万卷书”的理论依据吧。
图式理论是类比的前提,但类比是创造,更难以解释。
在心理学中,萨提亚家庭治疗中的“冰山理论”,就是最经典的类比。
一个人的“自我”就像一座漂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冰山,能够被外界看到的行为表现或应对方式,只是露在水面上很小的一部分,大约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另外的八分之七藏在水底。而暗涌在水面之下更大的山体,不为人所见,恰如冰山(包括行为、应对方式、感受、观点、期待、渴望、自我七个层次)。我们长期压抑并被我们忽略的“内在”,揭开冰山的秘密,我们会看到生命中的渴望、期待、观点和感受,看到真正的自我。
把类比当作用来辅助理解的手段的时候,要关注“像”的地方 。
就像李笑来经常说的“认知升级”,这其实就是一个类比,前提是我们都是熟悉使用上了电脑(图式),知道286到386,486,双核处理器等等的升级之路,那让大脑及时更新新的知识就像是电脑升级,升级后处理信息能力加强,不仅速度加快,容量也增大了。
在和浩洋讨论自律和他律的时候,我还曾经使用过一个类比。
为什么你超过了时间还在玩游戏,但我依旧愿意和你制定下一次约定呢?这是因为你在我这里还有信任。那信任是什么呢?就像是银行存款,每天你存一点进去,所以养育你十年,你有很多的信任存款,当然你没有遵守约定玩手机,就等于把你的信任存款取出来挥霍掉了。但正是因为你还有很多余额,我们继续使用中,希望你每遵守一次,就增加一次信任存款,这就是原因。